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洛坤本頭公廟的林二君



 

         泰國南部洛坤府(Nakhon)是傳統華人移民聚居的市鎮,明末清初就有華人移民到此落地生根。洛坤府保留有古代城牆遺跡及多處古蹟。有座“本頭公廟”,供奉的是本頭公與本頭媽,主神卻是當地城市守護之神。

         根據該廟小冊子介紹的歷史云,本頭公神像受到婆羅門教濕婆的影響,造型三隻眼,戴念珠以及結手印,旁供奉有其夫人的神像,相等於婆羅門教的雪山神女,神廟的創建年份不詳,經過歷史學者的考究大約有八百至九百年,而這兩尊神像有四百年的歷史。廟的歷史分為六個歷史階段:1、阿瑜陀耶王朝指拉達那哥欣王朝初期,根據拉瑪一世王在位期間的文獻記載,陳述了當時洛坤府在慶祝農曆新年所舉辦本頭公祭典的情景(洛坤藩王——奴在位期間),直到1894年泰國中央政府取消藩王制度,使到管理本頭公廟的任務也隨之停止。21924年該廟由村長及福建籍的華僑一同負責管理,在舊址重新以茅草建廟。31936年泰國政府公報宣布洛坤本頭公廟為古蹟。41947-57年間,重建改為陶瓦木結構廟堂。51962-2009年間,1962年遭遇風災,1965年重建落成。62009年基於年久失修,廟委員會決定向國家藝術廳申請重修,於2014 年竣工,即當今的中國式建築風格廟宇。(泰文,感謝呂天佑 Danuchporn Parithan協助翻譯為中文)

         本頭公與本頭媽是潮州話,相當於華語的土地公與土地婆。廟裡的婆羅門教造型神像下面泰文牌子寫著“社神”(土地神),比較貼切地說,祂就是“城市守護神”。在祂們的旁邊另有兩尊較新的一男一女衣著華人傳統漢服,牌子泰文是本頭公及本頭媽,祂們才是潮州人的本頭公媽神明。



         廟裡配祀神明多,其中有尊極為特別的神像,穿著明朝漢服手持羽扇,跏趺而坐,他就是“林二君”,俗稱祿老爺(Ta Khun Lok)。當地史學家Bhumi Jiradeshwong講述其史說(他講泰語,大山腳黃君協助翻譯),林二君生於明末清初,福建莆田人,少壯南渡洛坤,勤勞打拼發跡成為首富,為人慈善,樂於助人,積極於社會福利,曾經贊助龍菩陀出家及修行等,因此獲得素可泰王朝大城王國第19任泰國國王(Somdet Phra Ekathotarot)封賜他為“拍”勳銜(相當於軍官、王室官員),管理農業文化民生等。康熙癸卯年(1663年)逝世,歸葬當地,墳墓在近年被發現,重修後保留原墓碑和石香爐,碑文:“福,莆。二君林公之墓”,上款:“康熙歲次癸卯仲春榖旦(1663年)”,下款文字不清楚。香爐文字:“長泰弟子陳元初喜捨”。為了感謝他對洛坤的貢獻,百姓與和尚們塑造其像立廟奉祀,可惜在五十年前一場大火把廟給燒毀,不過其神像及石香爐卻完好無損,旋後被請進本頭公廟裡繼續供奉,香爐文字:“康熙五十一年弟子吳丑(?)喜助”,乃1712年之物,另有一個石香爐文字:“石佛公,同治甲戌年吉日,弟子曾??答謝”。此為1874年之物。



         祿老爺在洛坤做出巨大貢獻,他是第一位獲得泰國王室封贈的非泰族人,當時的王室不曾封贈外人當官。如今很多聞人及富豪等蜂擁來膜拜他,祈求賜福及發達。善信們希望擁有祿老爺的聖物來佩戴,於是該廟正在做出第一批其神像的吉祥聖牌,供人們奉請以獲得祿老爺的財富加持,所獲款項用於廟裡及當地慈善事業。

         洛坤本頭公廟的特色,是祀奉婆羅門教化的城市守護神、華人的本頭公媽及林二君,顯出華泰印(婆羅門教)的水乳交融信仰,真乃罕見的多族信仰文化交融的神廟。 

註:感謝呂天佑與黃君協助尋找相關資料及翻譯。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11月23日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潮州福建祖與割汀換潮

潮州地圖,與福建省緊挨相連。(圖片取自要無憂健康圖庫網站)

 

         祖籍潮州的李裕光君問我“潮州福建祖”是如何解釋?此話的意思是:潮州人的祖先源自福建;亦可解釋作:潮州原屬福建省管轄,所以潮州的原籍是福建。

         網上維基百科關於潮州歷史的資料,詳述潮州在先秦時屬於閩越之地,秦始皇後改隸南海郡,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又在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官郡,這是潮州最早的建制,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又分東官郡,置義安郡,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全國廢郡設州,潮州屬循州義安縣。翌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或說是潮流往復)之意,故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隋開皇十二年(592年),整個潮汕地區劃回福建,潮州之名開始見於史冊,唐武德四年(621年)潮州疆域很大,東到福建泉州,北到江西,西到惠州,唐垂拱二年(686年),從潮州與泉州各割出一些地域,設置漳州,唐景雲二年(711年),潮州劃回福建,先後隸屬江南道福州都督府,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經略使,唐開元十年(751年),隸屬福建一段時間的潮州,從江南道(福建)改由嶺南道(廣東)管轄。

         歷史資料顯示,自唐朝開元年間潮州劃歸到廣東後,就不曾再回到福建的懷抱了。所以潮州福建祖,就是指潮州原屬福建的,福建就是潮州的祖地。

         為何潮州會被劃歸廣東?這已無從考究。不過上世紀八十年底初,一位潮州老阿伯對我說出“割汀換潮”的傳說,故事耐人尋味!他老人家那時候應該七十多歲,從潮州南來,僅會講潮州話,衣著是厚布料的短袖單色老式上衣,下著短褲,頭戴一頂灰色闊邊緣硬殼帽,踏一輛“大車架”的腳車,一口濃厚潮州腔口音。當時年少的我,聽得懂潮州話,偶爾一些詞彙不會的,他仔細解釋給我明白。

         潮州阿伯向我娓娓道出割汀換潮的傳說:話說古代廣東省有個主考官,為人心胸狹隘,妒忌心極重,雖然是廣東人,但從不給廣東人中選,就是不喜歡廣東人做官搶他的風頭。有一天他被調職去潮州當考官,而當時潮州屬福建管轄,其妻因此抱怨說道:“你一直不讓廣東人中選,當今派去福建了,這下可好,福建人就可當官了,廣東人只有看的份。”他被妻子罵過之後,開始後悔,於是想到一個辦法,便向皇帝提議把當時屬於廣東的汀州,與福建的潮州對換,就有了割汀換潮之淵源。潮州因此歸屬廣東,汀州因此歸屬福建,雖然他被調職到潮州,依然還是在廣東裡,此後,他不敢再嫉妒人才,開始錄取廣東人考得功名。

         昔年他向我說出此傳說時的印象,迄今依然深刻,我也牢牢記住這個故事傳說到今天沒忘記。他的姓名我也不知道,祖籍潮州哪個縣也不清楚,他本地的家在哪裡我也不知道,只知道他住在我家附近一帶。倘若今日他還活著,應該接近120歲,但他逝世已經多年了。

         割汀換潮之說真假難辨,倘若仔細揣測,虛構可能性大。一、妒忌心重的考官調職到了福建,一樣可以不讓福建人中選;二、換別人當上廣東考官,別人不一定像他妒忌心重,所以廣東人還是會被公正的考官錄取而獲得功名。

         潮州福建祖與割汀換潮之說,皆是指出潮州與福建閩南的關係密切,不僅在語言方面是血脈相連的同語系,在風俗、建築、信仰、飲食等等,均是一脈相承,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文:李永球。2022年11月9日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北天宮的犒軍

         吉隆坡增江北天宮在農曆九月初旬裡慶祝九皇大帝聖誕期間,犒軍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八月廿九日下午就先“安營”,接著是每日有簡單的“巡營”,大型的祭祀則為九月初三、初六與初九下午的“犒軍”。到了初十最後一次犒軍(收營)才結束。

         初三、六、九的犒軍,是在齋戒期間,供品全為素的,諸如糕粿類:梔仔粿(梘仔粿)、起酵龜、紅龜(橙、黃兩色)、碗糕粿、包、梔粽(梘粽);菜餚類:煎豆乾、炒米粉、炒麵、炒高麗菜、炒黃瓜、水煮小芋頭、炒白菜頭、白飯,這些都以多個鋼桶盛裝;水果類:橙、蘋果、梨子等;乾糧類:罐頭(橄欖菜、菜心、香燜花生、淡奶等)、餅乾、米粉、麵乾、食油、麥片,生高麗菜等等。供桌前設有一個祭壇,置有香爐等物,由道長負責主持儀式,旁有五匹紙糊的五色馬,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五營。供桌後設有小神壇,安放五營的五個將軍頭鋼針,前有一尊小中壇元帥,五匹極小的銅馬及香爐,尚有兩面烏令旗,由兩位菜友扶著。在小鼓、銅鑼及嗩吶吹奏下,道長身披黑道袍,搖起三清鈴(帝鐘),念動經咒真言,為五匹紙馬開光並犒賞神兵神將,時而吹響牛角螺,時而抽打法索(神鞭),也有乩童參與犒軍,結束後焚燒許多紙錢、燈料及紙馬。

        初十的落篙燈及犒軍,則是葷品祭拜。先是“獻生”,即一頭生豬一頭生羊及眾多供品,祭祀廟裡神明後,再砍下頭尾煮熟“獻熟”祭祀,連同燒豬、燒鴨、燒雞、煎魚、包、肉粽、梔仔粿、水果、糕粿等祭祀五營軍將,在道長主持法事下,一切順利完成,並把之前安營的竹符收起一起與金紙、紙馬等燒化。開葷的梔仔粿配的是傳統福建“封肉”,古早味道食之回味。三次的犒軍,乾糧類的供品則分派給工作人員或一些有需要的家庭,剩下的全送給一些神廟或孤兒院、福利院等團體。



         至於安邦南天宮的犒軍,則略有不同。煮的鋼桶菜餚更加多,達數百桶之多。除了道長主持犒軍,也有數位乩童參與,他們一起配合,在鼓樂陪同下,巡視了犒軍現場,又到廚房巡視一桶桶的菜餚供品,乩童們也大顯神通,以利劍斬背部與腹部,最後焚燒紙錢,包括許多白色紙衣褲及草鞋,這些均是燒給已故的菜友們。

         雪隆一帶的犒軍供品,會有福建麵(炒)(北馬叫做大肥麵等)及梔仔粿,這些在北馬十分罕見。

         北天宮在初三、六及九日,由道長主持“做供”及“獻供”。其中的獻供比較複雜。先是從內殿的供品開始獻起,接著是其他神明與案桌的供品,還有天公壇及南斗北斗兩處的供品,逐一取出傳遞給每一位參與的菜友,傳到那個的手上,他就拿起祭祀一下,再傳給下一位。最後供品又傳到原處擺放供奉,現場亂中有序,慢慢完成一切獻供儀式。獻供的供品由花(夜來香)開始,最後一道是“三獸”(糖塔),其他計為燭、香、茶、麵線、紅棗茶、飯、齋菜、水果、糕粿等等。


         北天宮也有舉行補運及過運橋儀式,還有過火。北天宮與南天宮做的酬神戲,均是福建傳統戲劇,最後一天送神(北天宮是子時1245分,南天宮在丑時3點),戲班都加演一場,南天宮的演到三點,這種情況在太平曾經也有過,極為特別的傳統戲劇半夜場!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10月26日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雪隆的接送九皇儀式

         今年農曆九月的九皇大帝聖誕節,特赴雪隆區參與盛會。安邦南天宮在八月卅日晚上七點進行接神儀式,可謂是全國最早接神的九皇宮廟。隊伍領頭是古老的“火把”,那是竹子切斷,倒進煤油,上端塞進金紙點燃,在以前沒路燈或煤油路燈時代,火把有著照明作用。接著是多枝寫上神明尊稱的長方形旗幟隊。

         最多的陣頭為舞獅與舞龍,尚有高蹺隊,扮演八仙等神仙人物、乩童隊與神轎隊。較為新穎的有源自台灣的“八家將”及電音三太子。安邦福建會館出了“花鼓隊”,敲擊方式簡單,節奏緩慢,應該屬於永春的花鼓,乃傳統的福建鑼鼓。與檳城福建鑼鼓的“囡仔鼓”,太平的“峇峇鑼鼓”,略為不同。最後壓軸的道士隊鼓樂及一把大涼傘遮蓋在內的請神器物,以及參與的一大群善信們。

         沿途有多戶住家、商店與神廟置香案,祭祀經過的迎神隊伍,而經過的隊伍均會對他們致禮,如舞龍舞獅及高蹺等會行三拜禮,最後一起以福建話大聲喊“發啊”(huat’a),此外,沿途到處可聽到福建話喊出的“興啊、旺啊,發啊”。隊伍走到大路口後,負責請神的隊伍乘坐囉哩汽車到河邊接神,其他隊伍留在原地等待他們歸來。然後又在原路走回宮廟去,又再是同樣的給沿途置香案的人家行禮。

         增江南區北天宮則於十點多接神,隊伍主要是火把、旗幟隊、舞獅、神轎隊、道士隊鼓樂與大涼傘等。沿途置香案的人家不多,但整個隊伍直接走到附近的河邊請神。唯一不同的是,安邦的善信是手持著點燃的香出發請神,而增江的善信是手持著沒點燃的香出發請神,到了河邊才點燃蠟燭及香插在草上,待請到了神才把香拔出手持著走回宮去。

        九月初二,安邦南天宮迎接田府元帥,時間也是晚上七點,隊伍大同小異,不過沒了八家將,卻出現一隊“鍾馗與五鬼”,高蹺則為唐三藏師徒四人與一些神仙人物。

         增江北天宮則在九月初三晚上接田府元帥,隊伍增多了數項,即舞龍、高蹺及電音三太子。




         北馬許多地方的九皇宮廟是在初九晚上送神,時間盡量不超過12點。唯獨太平一帶是在初十凌晨時分。雪隆一帶也是初十凌晨送神,北天宮是在初十子時(初九晚上)的十二點四十五分,南天宮則是凌晨三點。

         由於送神時間是在凌晨,翌日需要工作的人們就沒出席,故參與的善信較少,當然陣頭也相對地少,以避免吵到休息的人們。北天宮陣頭為火把、旗幟、一隊舞獅、乩童、神轎、道士隊鼓樂及大涼傘,還有一艘送神的皇船,送到河邊在道士主持下,終於把九皇大帝送回了。善信們再回到宮裡,換上紅衣點燃紅香燭祭祀,表示齋戒結束可以開葷。至於一些宮理事及負責人等則待到中午落篙燈及犒軍一切結束才開葷。

         南天宮送神時間在凌晨三點,人數略少,沿途置香案者亦少。僅有乩童及大涼傘,一面金鼓跟隨乩童,道士隊鼓樂跟隨涼傘,唯一不同的是沒皇船。到了路口善信們跪送九皇,主要負責人乘坐囉哩前往河邊去進行儀式,善信步行回宮換紅衣點紅香燭祭祀一番。

         縱觀雪隆的接送神儀式,接神非常熱鬧,送神則簡單許多,蓋因凌晨時分避免干擾到人家的睡眠,畢竟大家需要工作的。金鼓敲打方面,與檳城吉打極為接近,即22下接著5下,詢問他們,說是以強弱來分,一下強一下弱云云。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10月12日

 

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泰國鑄銅佛像法會



 

         鑄造佛像在泰國等南傳佛教國家,是一件盛大的宗教儀式,通常是在泰國北部,南部極少見到。很難得的日前在泰國南部合艾市有一場鑄佛法會,於是就趕過去參觀了。

         儀式分作三日進行,第一日“開火爐”,第二日熔鑄小及中型佛像,第三日熔鑄大佛像。泰國原是信仰婆羅門教國家,當佛教傳入時,婆羅門教就逐漸被取代而消失了。根據一位對泰國文化有深入研究的黃先生指出,雖然婆羅門教不存在了,但民間風俗還是保留有婆羅門教的儀式,而佛教也尊重民俗,鑄佛雖屬於佛教的事物 ,但也讓婆羅門教的民俗儀式參與其間,因此泰國佛教往往被批評為不純正佛教,混合了許多婆羅門教的東西。其實是婆羅門教在先,佛教在後傳入,而泰國佛教對於源於婆羅門教的民間民俗極為尊重。

         第二天鑄小中佛像時,現場火爐熊熊烈火燃燒著銅液,地上擺著許多模子,先由“白衣”宗教師主持婆羅門民俗儀式,他在露天祭壇前祭祀天地神明、四大天王與天龍八部等等神明,配合傳統鼓樂(兩面大鼓、一面大手鼓、一對小鈸、兩台木琴、一台銅排鑼、一枝類似管子的直笛),祭祀完畢,才由和尚們誦經,而參與的善信們坐在椅子上,頭上繞著或手持著白繩。白繩是從佛壇開始伸展到和尚們的手中,再上升到涼棚上,最後垂下到善信們的頭上或手上,意思是通過白繩,大家獲得佛法加持而獲得無量福報。最後由高僧主持,讓捐出黃金的少數善信參與其中。由工作人員將火熱翻滾的溶液以勺子舀出,取到涼棚前,由和尚及施主們將黃金放進去,黃金即刻熔化成液體,於是倒進模子裡,直到完成,最後是高僧給新鑄的佛像撒聖水及花瓣。許多善信購買銅片或金箔,或寫上姓名等祈福字參與熔鑄。





        第三天的鑄大佛儀式更加隆重,和尚們誦經時間更加長,過後由白衣主持民俗儀式,接著是和尚主持熔鑄,也是大施主施捨黃金放進溶液裡再倒進模子。這次的伴樂不一樣,只有三樣樂器,即法螺、銅鑼和撥浪鼓。儀式結束時,爆竹、煙花紛紛燃起 響徹天。那三天遇到雨季,烏云密布,誦經時下雨,當到露天進行灌注佛像之際,雨就停止了。

         當進行灌鑄佛像時,現場四個角落各設僧壇,由四位高僧坐鎮四方,小壇簡單,一張華麗大椅,左右及後方各有一顆香蕉樹、甘蔗與七層小傘,高僧們盤腿端坐其間,在附近僧團集體誦經下熔鑄佛像。

         進行婆羅門教民俗儀式時,由白衣主持,他們念誦經咒,衣褲均是白色。他們的褲子分兩類,一種是傳統泰國褲,那是寬闊的筒裙(沙龍),前端底部往雙腳間穿過往後拉到褲腰處繫綁起來,看起來類似褲子,數位泰國的土著民族白衣穿這種褲子。另外一種是華人傳統裁剪的漢裝褲,由一位貌似華人的白衣穿著,他主持第二日的儀式,另外一群負責灌模鑄佛的男性,也穿這種褲子。

         廟內有許多小販售賣各種食品及衣物等,食堂處有免費的各種食品供大家飲食,如泰國民間飯菜、煎蕊、摩摩查查、潮州粿汁、炒米粉之類的,有蔬菜,有雞豬肉,有冷飲有熱飲。

         從泰國鑄佛法會了解了泰國佛教尊重傳統婆羅門教民俗儀式,也看到善信們虔誠獻佛,包括獻黃金等物,南傳佛教盛行鑄銅佛,所以銅佛在東南亞數個國家如泰國、緬甸、柬埔寨、寮國等極多,塑像莊嚴,造型充滿東南亞特色。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9月28日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棺材上的“棺被”

 



         在早期社會,出殯前棺材擺在喪府裡,其上得蓋上一張棺被,尤其是西馬來西亞的西海岸一帶如檳城、霹靂、馬六甲等地,福建及峇峇族群最喜愛採用棺被。

         顧名思義,棺被就是棺材上的被單,是裝飾棺材不使人看了產生恐懼或厭惡心理。棺被是古代精美的刺繡品,繡工精湛美觀,顏色通常會選擇比較暗淡不鮮豔的色彩,符合喪禮的顏色,少數會有一些鮮豔紅色點綴。

         《禮記•檀弓上第三》關於棺材的裝飾物有:“孔子之喪,公西赤爲志焉。飾棺牆。置翣……”(孔子的喪事,由學生公西赤操持的。他裝飾了遮擋靈柩的布帷,置辦了障棺的翣扇……);《禮記•檀弓下第四》:“設蔞、翣,爲使人勿惡也。”(出殯時設置遮蓋靈柩的棺罩和翣扇,為的是使人不要厭惡死者。)這些記載說明裝飾棺木的歷史已有兩千餘年。棺被是棺材裝飾品之一,另外一個是棺罩。(棺罩詳見拙文〈華麗的棺罩〉載《星洲日報·文化空間》20061224

         目前傳統棺被僅見於馬六甲的傳統華裔及峇峇族群喪禮上,馬六甲老商號“真真長生店”(林真真壽板店),尚保存一些傳統棺被,也有現代新式簡單的棺被。



         細觀其收藏的棺被,發現每一幅構圖都不一樣。如(一)祥龍、福壽與廿四孝圖;(二)七子八婿的郭子儀拜壽,道教神仙與佛教的羅漢,以及許多瑞獸與花卉圖;(三)福祿壽、八仙及鳳凰、鳥、祥龍等瑞獸圖(適合女性);(四)祥龍、麒麟、鳳凰及暗八仙圖;(五)八仙、祥龍、麒麟、鳳凰、仙鹿仙鶴瑞獸圖;(六)福祿壽及瑞獸圖;(七)壽字瑞獸圖等等。

         這些棺被有精美刺繡的,也有簡單縫製的。從題材來看,可以了解一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諸如廿四孝、郭子儀拜壽、古代人物、福祿壽(也屬於道教神仙)等等。釋教則以羅漢為代表,道教通常以八仙或暗八仙(八仙法器)或仙鶴等為題材。瑞獸有祥龍、鳳凰、麒麟、龜、蝙蝠(福)、仙鹿(祿)、仙鶴(壽)、老虎、獅子等神獸。花樹有多種如牡丹、梅花、竹、松樹、靈芝、仙人掌等,建築有些樓台塔閣,其他有福與壽字、捲雲紋、捲草紋、捲水紋、回紋等。這些棺被有些近百年,顯得舊且有些破損。

         至於現代新式簡單的棺被,僅是一般的花卉布塊,簡單裁剪,外圍百褶式邊沿,分青布藍邊及紅布黃邊。前者用於一般逝者,後者用於八十歲以上的逝者。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過後,精美的棺被被另外一種藍色為主的簡單被子或花色地氈取代,尤其北馬一帶,後來連這種簡單的棺被也消失了,棺材完全不再有任何東西覆蓋,不僅棺被,在北馬連帶棺罩也一起消失了。目前僅在馬六甲可見到棺被與棺罩。大約上世紀九十年代左右,隨著佛教積極宣導,佛教的“彌羅被”被推廣而盛行起來,逐漸通行整個華人社會。本來我們的喪禮以儒家禮俗為主導,而今宗教色彩逐漸濃郁,有取代儒禮的趨勢。




          我們的喪禮屬於儒家傳統,儒家是“人”的哲學,活著追求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考取功名,賺取財富,結婚生育,養家活口,榮華富貴,過著“人”的生活。極少談及死後世界,棺被的圖案也是嚮往子孫滿堂(七子八婿),長壽富貴加官進祿(添福添祿添壽),遵行孝道(廿四孝)等意念。尤其郭子儀這個歷史人物,就是“福祿壽”的象徵人物。福祿壽多子及榮華富貴,就是傳統上我們所追求的人生目標,無論生前或死後,我們都是追求積極做人的入世理想。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9月14日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海南神明青山侯王


          馬六甲張家豐先生特地帶我參觀峝主宮,那是供奉海南神明“青山侯王”的宮廟。馬來西亞供奉青山侯王的廟不多,除了這座外,馬六甲波格芒加花園尚有一座“青山侯王廟”,此外,據說柔佛也有一座。青山侯王共有七個兄弟及一個小妹,七兄弟分別稱為——大公、二公、三公、四公、五公、六公和七公,小妹尊稱“青山侯王娘娘”。馬六甲的青山侯王香火,乃由海南先賢從海南島請到馬六甲,供奉的是排行第二的“二公”侯王,二公分文武兩尊,文像白臉持扇,武帝紅臉持劍。峝主宮供奉的是武二公,青山侯王廟供奉的是文二公。

         張家豐於2017年去過海南島的祖鄉瓊海,發現當地中原市朝克村有座“峝主侯王廟”為二公的祖廟。而馬六甲峝主宮的香火由一位海南人吳以英從海南島帶過來,初期供奉在三保井附近一帶,復搬遷到瑪琳的海南公司山(塚山)對面的一個亞答屋,此處原為海南會館之地,後來該會欲發展,就不再收取租金,並要求搬遷且賠賞數千元。宮廟理事及信眾決定購買土地建廟,2013年集資購買下默迪卡花園工業區的一座工業房,改做峝主宮,才有了本身的宮廟,當今理事成員各籍貫都有。峝主宮歷史約有八十年,首任乩童吳以英,仙逝後由其弟吳以美接任,當今的乩童不是海南人,而是廣東籍貫的陳榮華。該宮的乩童辦事,是國內唯一講海南話與善信溝通的。

         根據老前輩們口述,張家豐才知悉峝主宮的香火自海南帶過來時,是一個白色瓷香爐及一個極小的神轎,轎背有塊木板寫著“神”字,並無神像。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找了一位木匠,由乩童畫符給他服下,侯王才托夢給木匠,他才依據夢中見到的神明雕刻出神像來。

         據說青山侯王是宋朝一位歷史人物,峝主宮的二公聖誕日是農曆五月十一日,青山侯王廟的聖誕日在五月初十,而中國海南島是二月十六日。




         從中國海南網站上可以找到關於“侯王”的歷史,蕭煙撰《古村荒草間,滄桑侯王廟》文中敘述侯王廟供奉的人物,眾說紛紜。如湛江麻斜羅侯王廟供奉的是元朝英雄郭羅佐父子、深圳向南侯王廟安奉的是明末十二諸侯之一的陳忠勇、湖北陸水河畔侯王廟祀奉的是三國時期的魯肅等江東豪傑、香港有些侯王廟據說供奉的是為宋帝趙昺治愈失眠症的楊姓村民。而當今侯王廟供奉的主神一般上認為是南宋末年的國舅楊亮節。香港九龍聯合道的侯王廟有一《侯王廟聖史碑記》,是清末陳伯陶撰於1917年,碑記敘述侯王歷史如下:“考楊侯古廟所崇祀者,乃宋末忠臣楊亮節。宋帝為元兵追逐,至於海隅九龍駐蹕,後移師大嶼山,駐節大澳。亮節侯護駕並御元軍……帶病奉公,不幸藥石無靈,薨逝九龍,葬於城西,歿後追封為王。其公忠體國,名垂青史,士人為崇功報德,遂建廟奉祀,藉期庇蔭,每於農曆六月六日侯王寶誕”。根據作者的研究,楊亮節與眾臣護送益王趙和廣王趙昺南逃到福建,元兵緊跟著窮追猛打,當他們欲南奔到廣東時,卻聞宋軍在崖山戰敗,南宋滅亡。亮節傷心欲絕,攜帶二子到浯州(金門)隱姓埋名,逝後葬當地官澳後倉山,亮節不曾到過廣東,也不是在九龍逝世。

         峝主宮目前慶祝神誕儀式為:放軍、收軍、契子女補運、善信過平安橋、卜選頭家爐主、做戲(以前曾經做過福建布袋戲,後來是放映電影)、打齋(福建道長主持)等等。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8月31日

2022年9月18日 星期日

潮州出花園習俗


 

         潮州風俗孩子到了十五歲就的舉辦“出花園”習俗。葉春生、林倫倫主編《潮汕民俗大典》:“清代以來,粵東地區有一種近似古代成年禮的特有禮俗——出花園。它是粵東潮語區和客家區為15歲或16歲(都計虛歲)的男女孩子舉辦的成年禮俗……潮俗信仰‘公婆神’,潮人認為兒童在15歲前一直是生活在公婆神保護下的‘花園’裡當兒童長到15歲時,在七月初七這天必須舉行‘出花園’的儀式,讓孩子跳出‘花園’牆,走向社會。出花園儀式是將三牲果品合湊成4件或8件或12件,陳置在俗稱‘膠掠’(一種圓形的竹編簸箕)中,請出公婆神的香爐,由出花園的孩子跪拜,這是最後一次拜公婆神。這一天孩子要穿紅皮木屐,要跳過‘膠掠’,往返多次。中午,家中要備辦豐盛的午餐,有肉、雞蛋(鴨蛋、鵝蛋也行)等共12道菜(不是一年12個月生活幸福)。青菜以厚瓣、青蒜、蔥、芹菜等為主,寓意為孩子長大後到哪裡去都跟大家合作愉快、精打細算、聰明勤奮。這一天,要讓出花園的孩子在用餐時坐正位〔潮州一帶,出花園的孩子坐在一張坐北朝南的桌子前吃飯,吃的時候,其母要在他的身邊念道:阿奴坐北朝南,阿奴已經成人要讓孩子吃雞頭(男為公雞頭,女為母雞頭)〕……出花園之日,孩子要吃甜圓、紅雞蛋和甜豬肝……母親還得代表孩子帶上供品·,到街頭巷尾的廟宇祭祀保佑了孩子15年的花公花奶(公婆神),答謝其看護庇佑之恩……出花園這一天,孩子不能跑到天空下,要躲在屋子裡。這實際是要求他從這天起,不再貪玩,要做個循規蹈矩的孩子……

         住在柔佛的李俊信先生,原為霹靂太平人,祖籍潮州府潮陽縣古溪。去年其女兒恩析滿十五歲,他舉辦了一場傳統出花園。潮州風俗相信“床母”神是孩子的保護神,家裡每有嬰兒出世,就得在家裡房間供奉床母。他在孩子出世後的滿月、四個月都祭祀床母,最後一次是十五歲的出花園當天,通常都選在七月初七當天。

         去年七月初七當天準備一切祭品,即兩碗湯圓、兩碗飯、麵線(未煮)、麵線湯(麵線、豬肝、腰子、雞蛋、肉臊、青蔥等)、紅雞蛋、數種糖果、金紙、紅龜、潮州桃粿、麻糍、豆乾、五牲(燒肉、燒鴨、燒雞、煎鯧魚及魷魚乾)、水果一盤、素咕嚕肉、蛋糕,另外一盤是三樣青菜即萵仔菜、芫荽與青蔥。全部都擺在床上祭祀床母,主要的幾樣即麵線湯、湯圓、飯、麵線、糖果和香爐得置放在一個簸箕裡,其餘放在床上。供品以剪紙的色春花佈置,或插上石榴葉,都有其意義或象徵,如麵線祝福長命百歲,豆乾諧音“做官”等等。

         出花園的女兒,一早就以七色花水沐浴,穿上紅木屐及一件紅色衣服,祭祀床母後,主要的一碗米線必須吃完。至親與親戚們贈送的紅包及金項鍊,都放在床上,那也是祝福孩子長大成人,聰明勤勞,學業猛進,事業順利等等。出花園的孩子在儀式後,不得走出家門,整天必須在家裡,象徵成長了,放下好玩的心,好好在家勤讀工作。

         潮州與福建風俗打從嬰兒一出世,就認為受到床母等神明的保護,直到1516虛歲才與神明脫離關係,所以就進行最後一次隆重的祭祀,供品也特別豐富。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文:李永球,2022年8月17日

2022年9月2日 星期五

六月慶祝九皇誕


 

         馬六甲帆加南馬有座神廟——南天宮,主祀九皇大帝,創立於1942年,香火請自吉隆坡安邦南天宮。人們熟悉的九皇大帝聖誕日是在九月初一至初九,唯獨馬六甲南天宮是在六月初一至初九慶祝九皇聖誕。據說當年的南天宮廟主兼九皇大帝乩童陳金城,某日九皇降乩在其身上,指示當時南天宮原址(雜貨店)必須改為宮廟,並道出五月晦日(最後一日)到河邊守候,果然當晚從河上飄來一個銅香爐,隨後九皇大帝命令在六月初一至初九慶祝九皇誕。此後,慶典從五月晦日開始,中午供奉斗母元君並升九斗燈,晚上到河邊接九皇聖駕開始,一連十日慶祝九皇誕,儀式尚有巡境、過火、送聖駕等等。

         今年六月九皇誕期間,親往南天宮參拜,只見宮廟佈置以黃色,善信吃素穿白色衣褲,延聘福建戲班演梨,每晚延聘道長開壇誦經。從五月卅日中午點亮篙燈開始,晚上河邊迎接九皇大帝進宮,逢初三、初六及初九下午犒軍,初三晚上善信們浩浩蕩蕩前往印度廟迎接玄壇元帥財神進宮,初四上午道長誦經慶祝玄壇元帥聖誕,十一時祝壽,初九上午道長誦經,十一時祝壽,晚上過火及過平安橋,子時送九皇大帝及天公,初十下午落篙燈,聖誕慶典結束。儀式與其他九皇宮廟在九月間的慶典大同小異,唯一不同是慶典在六月間。





         帆加南馬是個小地方,本來還有一些華人住戶,隨著近年的陸續搬離,如今南天宮的左鄰右舍幾乎都是馬來同胞,南天宮的廟地也屬於一位馬來同胞的產業,八十年來,他們還是照舊租於該廟。但南天宮理事們已經在默迪卡再也花園購買一片兩萬方尺的新地段,籌款建廟工作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相信很快就會興建起一座堂皇的宮廟。

         明代《諸神聖誕玉匣記》云:“(九月)初一至初九日,北斗九皇降世之辰,世人齋戒此九日,勝常日,有無量功德。”這段文字說明北斗九皇聖誕日(降世之辰)是在九月初一至初九。為何馬六甲南天宮會是在六月初一至初九呢?那是因為昔年該宮的九皇降乩指示而定下的,神明的命令就得遵守了。事實上,中國有在六月初一至初六禮拜南斗吃素之俗。王家佑著《道教論稿》:“姚安(在雲南省)風俗:六月朔日(初一)至初六禮南斗祈福;九月朔日至九日禮北斗祈福。九月禮斗與四川‘九皇素’齋期相同……”;《中華全國風俗志》:“(杭州)六月朔日至初六,多有在廟宇禮懺。供奉斗姥,燃黃色燭,俗稱拜斗,一般迷信者於此六日中茹素持齋,戒殺生物,俗稱吃斗素。”(注:民國時期的某些書籍,經常把傳統信仰者貶低為“迷信者”,頗為歧視民間信仰及風俗)。所以,六月初一至初六是南斗聖誕日期,所謂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一般祈求都向北斗,南斗極少受到重視,其實在六月吃斗素,也是很好的日期。

         馬六甲南天宮的確很特別,唯一是由神明降乩指示在六月持九皇素的宮廟。宮前一對柱子上附有一副對聯:“六月聖誕沐天恩地德,九日茹素求合呷平安。”對聯詳細說明了六月慶聖誕並吃素九日,真乃南天宮最佳的寫照。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