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4日 星期日

太平開闢150週年太沉重


 

明年2024年,霹靂州太平即進入150週年,人們紛紛準備搞活動或出版刊物。所謂150週年,是從1874120日簽署“邦咯條約(協約)”那一年開始計算起。

早在1974年,太平就慶祝100週年紀念,當時報章報導寫著“開埠”,相當於“開闢”的意思。問題是,早在1840年代,當時的“拉律”(1874年方易名太平)就因為弄·佳亞法發現錫米而開闢,他從檳城招來華人苦力開採錫米,拉律因此欣欣向榮地發展起來,並於1844年出口錫米。那麼1874年可算是開闢年份嗎?若分開拉律與太平,1874年乃太平新的開始及開闢年份,基本上可以接受。

先來了解太平的開闢史,昔年華人來到拉律開採錫米分為兩大派系,吉輦包屬於海山派地頭,新吉輦則為義興派地盤,兩派在1861年、1865年與1872年爆發三次拉律戰爭,當時霹靂王室亦發生王位鬥爭,在檳城英國殖民地政府斡旋之下,於1874120日,馬來王室與殖民地政府簽署了邦咯條約,兩派華人亦簽署另外一份協約。是年4月間,霹靂首任參政司柏志(J.W.W. Birch)派遣副參政司史比地(T.C.S. Speedy

)來到拉律,飭令兩派華人解除柵欄,放下武器,回到各自的地區繼續開採錫米,在他的建議下,靠近吉輦包的新市鎮以中文的“太平”命名。在殖民地政府管理下,太平做出新的規劃而發展起來,紅毛官員把太平設為霹靂的首都,把重要的官方機構設在此地。當時霹靂是個邦國。


從此霹靂政權落入英國人的手裡,馬來王室只剩下擁有宗教及風俗的自主權力,其他一切行政都歸英國人管理,包括財務稅收。馬來王室極不滿紅毛人的強取豪奪,強徵人民繳稅,尤其失去了龐大的錫米稅收,於是謀劃於1875112日謀殺參政司柏志。事後,蘇丹阿都拉、馬哈拉惹·列拉、酋長雅·易卜拉欣等人即被逮捕,主謀馬哈拉惹·列拉、拿督沙俄與班達·因杜三人定讞死刑,蘇丹及酋長被流放到非洲小島去。他們屢次呈函申請回到霹靂,卻不獲批准,最後允許回到新加坡,但禁止踏足馬來半島。到後來蘇丹阿都拉獲得回到霹靂,而酋長雅·易卜拉欣則永遠不准回去,189524日他於新加坡離世。

2006年在新加坡尋獲其墓,99日遺骸被運回峇東其官邸(今峇東博物館),棺槨上覆蓋著馬來西亞國旗。流放129年後,終於以國葬方式光榮回到了家。當天我出席了國葬禮,天空烏雲密佈,蒼天也為國家英雄回歸故里而黯然神傷。

英國殖民地政府的立場鮮明,柏志是他們的國家英雄,為國捐軀,在我國多個地方都有以柏志命名的路名。若站在祖國馬來西亞的立場上,邦咯條約實是不平等的喪權辱國條約,霹靂因此被割讓給英國,馬哈拉惹列拉等人為國捐軀,他們才是抗英的國家英雄。於是在我國獨立後,各地命名以“柏志路”的,全部改為“馬哈拉惹列拉路”。在太平,柏志路(Jalan Birch)被改為馬哈拉惹列拉路(Jalan Maharaja Lela),甘榜柏志(Kampung Birch)改名為甘榜馬哈拉惹列拉(Kampung Maharaja Lela)。回顧歷史,1874年實乃太平及霹靂王國的“淪陷”年。

若把太平150週年定名為“開闢”,顯然是抬高殖民地政府的地位,給英國殖民地政府歌功頌德,漠視霹靂的喪權辱國慘痛史。若定名“淪陷”紀念,又顯得太過負面,淪陷只宜追念不忘國恥,不宜慶祝。

1874年太沉重!若不是1874年英政府的強奪政權,霹靂土邦就不會喪權割地失去一切,以致1875年的暗殺參政司。若是熱烈慶祝太平150週年,對得起那些為國捐軀,被英國人處死及流放國外的五位英雄人物嗎?

1874年是太平與霹靂的血淚淪陷史,沉重緬懷英雄,追悼國家烈士,並以致敬。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3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