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一日三餐的傳說

一日三餐的傳說

去年七月初七中國情人節,我人在台北。是夜車水馬龍,紅男綠女成雙成對,歡度浪漫的一夜……。這卻苦煞了我這個孤獨的旅人,晚上枕邊空虛,寂寞難耐,苦不堪言!唯窗外明月相伴,可聊以自慰矣!翌日見到一美女,衣領拉得特別高,噢!原來頸項生一大團紅癬怕人見到……
七月初七七夕,民間于是日祭拜七娘夫人(俗稱七娘媽、七姐),在閩南,她被奉為婦幼保育神。也有于是夜向織女星乞求智巧,謂之“乞巧”。以前,在我國可見人們祭拜七娘媽。當天下午,人們在五腳基擺上香案,供上祭品,主要為“七娘媽盆(紙糊品。上有梳子、鏡子、針、線等)、化妝用品、稻種等物。祭品含有男耕女織的意義,顯然是說勤耕勤織才有飯吃。而今工商社會不再耕和織,但也得努力工作才對。家有新生兒,此日須拜七娘媽為契媽,到了16歲,又得舉行“洗契”儀式,表示孩子已長大成丁。可是這些風俗已逐漸流失,而今難得一見。
談七夕,不能不談牛郎織女。牛郎,原指牽牛星;織女,指織女星。它們被編造成神話故事。傳說織女為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自嫁給河西牛郎後,織就中斷。天帝因此大怒,責令她與牛郎分離,只準每年七夕相會一次。(《辭海》)
閩南民間的版本又不相同,傳說牛郎是一名勤勞的農夫,織女則善于織布。織女從出世到長大都不曾笑過,因此誓言哪個男人能令她發笑,願許嫁予他。她擁有一頭秀髮,每天在窗前梳理,格外引人注目。而牛郎天生“臭頭”(癩痢頭),他也模仿織女梳髮,但是頭上沒幾根毛髮,也將之散開在竹竿上,動作別扭,織女見之忍俊不住,開口大笑,結果願嫁給他。可是,他們的婚姻遭到織女雙親反對,嫌棄牛郎太窮了。兩人因此患上相思病,于七月初六病故,死後上天于七夕結為夫妻。(口述者︰溫華,74歲)
客鳥(喜鵲)是玉帝的傳話使者,相傳它的鳴叫乃喜事來臨。玉帝命它傳話給他們,準許牛郎與織女“七日見一次面”,但它卻笨拙的傳錯話,說成“七夕見一次面”。客鳥這次“報不對喜”,害苦了牛郎織女。織女擔心牛郎吃太多飯留下碗箸多,令客鳥報予牛郎,囑咐他“三日吃一頓”,它又報錯為“一日吃三頓”,害到他們七夕相見,織女為了洗完牛郎一年來所用的碗箸而不能傾訴衷情及共赴巫山。織女因此懷恨于心,把客鳥的羽毛拔光,所以每年七夕期間,客鳥的羽毛自動掉落,就是織女所為也。因為客鳥的報不對喜,命苦的牛郎織女每年一次相會必會大哭,七夕當天也必會下雨!(口述者同上)
由于牛郎織女的浪漫愛情故事,七月初七已成中國情人節。我上提的那位美女,原來頸部不是生癬,當我好奇地走近一看,喔……那是給男友“種草莓”,即我們說的“咖哩雞”。難怪昨夜“風雨大作”,我孤陋寡聞,未見過如此大的草莓,才會丟人現眼地走近觀看,歹勢,歹勢!
我們人間本來是吃不定時的,餓了才吃。因為客鳥的報不對喜,我們也跟著牛郎“一日吃三餐”,人人為吃而辛苦,世界為吃而戰爭!都是客鳥所害!不然三日才吃一餐,那不知省了多少的麻煩啊!
星洲廣場‧星洲日報/田野行腳.文:李永球。(14/08/20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