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却是饭煮锅──敬答Mei Ching Tan君
拙文〈從來喪禮只有一種〉,承蒙Mei Ching Tan君回應,感謝萬分。1.看到Mei Ching Tan之名,我竟感到混淆,不知該稱呼為Mei君,還是Tan君?若以字面來看,應是姓Tan,名Mei Ching。可是若為華人,按照傳統姓一定排在前,所以應稱Mei君才對。設使姓排在后,那可不吉利,當大家一旦見到我的名字排列為“永球李公”或“永球李府君”時,那時候我已跟大家說“拜拜”了。這也令我想起時下的華人商店招牌,很多已棄中文不用,當問及店主是否政府法令規定?他們說用中文顯得落伍,ABC才趕得上時代潮流。我不敢將他們與Mei君比較,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東西,這樣一比就偏頗,對Mei君不公平。2.當與人們交流關于民俗傳統時,往往會聽到“勞民傷財,毫無意義”之言。以“經濟實惠,環保角度”來看待傳統,我覺得一切甭談。因為世界上各民族的民俗傳統、節日、宗教活動等多多少少都抵觸到。以峇厘島為例,當地幾代人所賺的錢都不夠一場喪禮用。我們可以勞民傷財等理由來批評人家嗎?我認為不應該,倒反應該尊重人家的傳統,也得感謝他們為人類保存了古老的傳統文化遺產。我們也不須要為他們擔憂經濟困境,因為民俗文化是活的,會隨著時間而演變。就如古人在墳墓邊搭茅舍守孝3年,如果有人在今天提倡恢復古制,肯定會被視作神經病!
其實傳統也帶動經濟發展,養活了糊紙業、金銀香燭業、樂隊業、糕粿水果、雞鴨行業等。南半球的臭氧層也不是因為燒金銀紙屋而破洞的。在這里,我要說的是:“是民俗,就非經濟實惠問題;是民俗,也非環保問題。”
並非針對佛化喪禮
3.Mei君說“佛化喪禮並非毫無可取之處,倘若單單矛頭指向佛化喪禮,似乎有點牽強。”
只要有詳細閱讀拙文者,都會明白拙文談的並非佛化喪禮有無可取之處,而是部分極端分子在推動佛化喪禮時,惡意兼主觀地批評傳統。這種抬高自己,貶低人家的作法,當然是不可取的。牽強何在?
4、Mei君說:“華麗壯觀的傳統喪禮充滿各種感官的刺激,燒紙、哭喪……這些筆者都不贊成,喪禮淪為秀場或炫耀財富的場合,也是應該摒棄的陋習。”
他說的“華麗壯觀”也就是拙文里談到的“普陀山”。由於拙欄字數受到限制,所以一切只能長話短說,不能一一交代清楚。普陀山是在作大法事時,出嫁的女兒獻給逝世雙親的紙糊品,題材全為佛教的佛菩薩世界及故事。Mei君不贊成普陀山、燒紙、哭喪,且片面的指普陀山充滿各種感官的刺激。這裡,請問他了解普陀山、燒紙、哭喪的由來嗎?了解它們具有的意義嗎?不贊成的理由是什麼?
至於喪禮淪為作秀或炫耀財富之說,乃個人之觀念作祟,非民俗之問題。作秀炫耀者,即使是佛化喪禮,也可達其目的,這亦非佛化喪禮之問題。
尊重逝者意願才能安心
5、Mei君又說應以莊嚴神聖的態度去看死,去追溯死者生前的點點滴滴。
這些全都是傳統喪禮原有的成分,只要多多閱讀拙欄,就會從中了解傳統喪禮的莊嚴神聖及對死者追思之意。
Mei君又說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快樂,離開的人走得安祥、安心。
這里,願分享一個在太平的真人真事。M君是我的朋友,生前已吩咐兒子在他百年之後辦喪事,必須請潮州念經團、要燒紙屋、祭品要葷物。
兒子中有些受了一些出家人的影響,決定采佛化喪禮。他們的出發點當然是好,希望已故父親能往生極樂。所以,活著的人滿懷快樂,可是逝者也有“死人的權”,活人不尊重逝者,強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套用給逝者,這樣一來離開的人會走得安祥安心嗎?比方說,一位佛教徒吩咐采佛化喪禮,若其兒子為他辦傳統或其他宗教的超渡儀式,又葷品又燒金銀紙屋,這也是不尊重逝者的霸道行為,這樣他會走得安心嗎?
根據佛教的說法,人死後的中陰身時期,設使發起憎恨心,馬上墮落地獄去。前述的M君,當他死後正等待兒子們為他辦潮州念經超渡,還有紙屋葷品等,豈料兒子卻采佛化喪禮,一切他要的都沒有了。只要他一生起憎恨心,馬上墮地獄去。本要渡他往極樂去,卻弄巧成拙,害他墮地獄,所以逝者意願要尊重!他才會走得安祥安心。
6、Mei君謂分裂道佛等等道理不是最重要的,發揚孝道才是最重要的。
我願再與大家分享一個太平的真人真事。P君為虔誠的基督教徒,卻容不下傳統喪禮的東西,甚至心生厭惡。當其父親一逝世,他便馬上離家出走,不願見到傳統喪禮在他眼前出現。他帶走車鑰匙,將車停放家門前,阻礙喪事進行,結果勞動鄰居8條大漢一步步地將車抬走。從來我們的喪禮只有一種,即因宗教的不同導致分裂。
再說回前述的M君,M太太欲給M君辦傳統喪禮時,即遭兒子們的反對。因此M太太向我們哭訴兒子們的不孝,並說她將來也會面對兒子們同樣霸道的對待,死后將沒紙屋住,也不能享用葷品!
當然,現在只是剛開始,而今新宗教如雨后春筍紛紛冒現,我們華人對于新宗教並不怎樣排擠,將來只會僅有一種“佛化喪禮”嗎?如果宗教之間互相諒解,辦成亦佛、亦道、亦基督、亦日蓮正宗、亦××教之喪禮,那倒是百花齊放,皆大歡喜!設使彼此之間互相排擠又霸道,那又會是個怎樣的場面呢?
7、Mei君指出,行孝要在親人在世時,華人的重死不重生,又為生計忙,不重視家庭相處之道,是時候改革並建立新形象。
行孝當然是以生前為重,生前不孝死后才行孝已不符合傳統,是作戲給人看。傳統是重死更重生,所以中華傳統對家族倫理是“縱”的關係。后輩行孝是一世人必須進行的,生前要孝順長輩,長輩歿后也得孝敬(祭祀) 。而長輩則要愛護后輩,即使亡后到另一個世界去了,也得庇佑子孫。
換句話說,長輩生前愛護晚輩,死后也得庇佑晚輩;晚輩孝敬長輩,在長輩逝世后也得孝敬。這是“縱”的倫理觀。西方“橫”的關係正好相反。晚輩在18歲后就得脫離長輩自立生活,而晚輩孝敬長輩只在生前,人死后就一了百了。所謂“橫”,即西方比較重視與伴侶(夫妻)關係。所以,西方人一年一度慶祝父親節和母親節。我們華人傳統上與父母長輩住在一起,讓長輩天天在過雙親節,此即中華文化傳統的表現。
文化傳統是不斷演變而來的
繼續談Mei君的改革建立新形象!
當年中國共產黨也是大喊改革,破除封建迷信文化。傳統喪禮是封建遺毒,就被革除了。的確,共產黨的喪禮是比佛化喪禮更進步,省時省錢儀式全免,最合改革者的口味。新形象是建立了,但傳統社會的宗族家庭文化結構卻崩潰了,結果暴發了毫無人性的文化大革命浩劫!然而自中國改革開放后,傳統喪禮“死灰復燃”,可見傳統是具有其意義,才為廣大群眾接受。
一說起傳統,身居先進國的日本無論節日習俗衣食住行等,都是傾全力去保護發揚,單單一個小小的七巧節,也大力推廣發揚之,至于喪婚之禮更不用說了。台灣在這方面的表現也不錯,文化、民俗的學術工作者對傳統習俗都給予肯定認同,如燒金銀紙,文化界也認定為一項傳統,並對其加以闡釋,讓人們了解其意義!
8、Mei君說沒有人可抗拒文化不斷更改這個事實,因為從來更改,融合其他新文化,就是文化的本質。
關于這點,從事田野工作這麼多年,當然知道傳統習俗是不斷吸收新養分,不斷演變的。但Mei君用“更改”這個詞則尚待商榷,“演變”應該更妥。“更改”有改換的意思,即以新的取代舊的。演變則是發展變化,一切在舊有的基礎上,慢慢發展變化而成,是文化演變的自然規律。
所以,文化演變一定是在客觀規律條件下發展起來。若是以貶低人家,抬高自己來“更改”,就不符合客觀規律了。
保存傳統的民族有希望
近年來,眼見好些傳統已淘汰出局,有些則受到“快餐文化”影響而在簡化中,誰也阻擋不了時代巨輪的前進,好比古建築一樣,漸漸被新建築取代。現在還有幾個人願意住在傳統四合院中?傳統四合院講求采光通風,水從屋檐流落天井,再婉約流出,門檻分出屋內屋外,還有東西廂的設備等,在在告訴我們,整個建築隱藏著中華傳統美德,講究環境健康,含蓄待人,尊重主人,家族團結,孝親敬老,長幼有序等等。
然而新建築在商家的金錢利益下,已失去了人文的素質養分。新建築強調小家庭與個人空間,與宗族、家族關係疏遠,傳統人文被消毀了。如果新建築是在傳統舊建築基礎上演變改良,那它多多少少會保有傳統的美德。所以,新改革的習俗好比新建築,已喪失了傳統美德;傳統習俗則好比古建築,拆除一間就少一個。我們不能阻擋新建築的出現,卻可以搶救多一間古建築,將它保留給我們的后代,這樣也就上對得起祖先,下對得起子孫矣。
至于融合其他新文化,則吸收融合友族的文化(包括新文化)習俗,正是中華文化的傳統。但新文化並不代表都是好,也有不良庸俗的。
記得龍應台曾說:“一個城市若能為一棵老樹而繞道,這個城市有希望(大意)。”我也要攀扯一句:“一個民族若能為一個古傳統盡力保護,這個民族有希望。”
寫到這裡,突然心血來潮,欲給大家高歌一曲劉三姐的山歌,只是歌詞已作更改,獻丑了──
人家傳統保不死,我們傳統使不活;平時都是鍋煮飯,今日卻是飯煮鍋。哎……飯煮鍋!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新新時代.文:李永球.(08/05/20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