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5日 星期一

我國第一條鐵路

我國第一條鐵路

我国第一条铁路仅遗下一块有英、中、印、巫文的“砵威”地名碑,成为游客参观及摄影的景点。(圗:李永球)
1840年左右,太平發現藏量富饒的錫米,吸引華人苦力從檳城紛至沓來。隨著兩個華人會黨──海山與義興爆發了史上的“拉律暴亂”後,在英殖民地政府干涉下,各造于1874年1月20日簽署了“邦咯協約”。英國人成功干預霹靂內政後,就重新規劃太平的行政與設施。尤其是交通設備不容忽略,一切的繁榮和發展,與交通息息相關。昔年的太平交通,海路靠帆船,陸路靠牛車和馬車或大象,甚至靠步行肩挑或人力車。一切物資從檳城海路運到峇東(Matang)碼頭,再由牛馬車等轉載到太平市。太平生產的錫米等物品,同樣由牛馬車等運到峇東碼頭,再由帆船載往檳城。海陸顛簸,十分不便,尤其陸路更是簡陋。為了發展陸路交通,馬來半島第一條鐵路終於落在太平市,從太平築到砵威(Port Weld,後易名十八丁),全長8英里。選中砵威,是因為它較峇東靠近大海,而且港口又寬且深。
1885年6月1日,我國首條鐵路啟用通車,那是普天同慶的大日子,也是太平開辟史上重要的一頁。它曾經風光了70年左右,從太平如日中天到江河日下,由錫米業氣沖牛斗到每況愈下,最後逃不過停止通車的厄運。20世紀50年代火車停止服務後,這條鐵路就荒廢了。
鐵路廢置後,非法木屋慢慢出現在鐵路兩邊,有些甚至是建在鐵路上的。屋子愈建愈多,你建我也建,如蟻附膻一般。
迄1985年,鐵道局慶祝我國第一條鐵路在太平誕生百周年紀念,特地在太平火車站附近建立了我國首間火車博物館,由首相馬哈迪開幕,觀者如雲。展出的文物眾多,有蒸汽火車頭、老車廂、對抗馬共的鐵甲廂……。盛會一過,博物館卻是門可羅雀,引不起熱潮。又因場地廣闊惹塵埃,雨水破壞陳列品及屢遭偷竊等因素,火車博物館終于在1987年關閉,館內文物遷移到吉隆坡火車總站。
同樣是1987年的10月,叫人痛心疾首的,是我國第一條鐵路被鐵道局賣掉。鐵路上的鐵軌以每吨290元當作廢鐵出售,由一家私人公司承標拆除。該公司派出一輛巨型吊機車,一輛拖格羅里及幾名工人,一天拆數百尺,不費數天就拆個一乾二淨,只剩下一塊塊枕木“長眠”地上。被譽為我國第一條的鐵路,就這樣蕩然無存。近年,有政治人物計劃重建這條鐵路。那是為了發展旅遊業,讓遊客重溫舊夢,乘坐舊式蒸汽火車從太平到砵威,然後出海遊覽及參觀紅樹林、炭窯、吃海鮮等。可是這動輒要數百萬元的大數目,而且牽涉大量非法木屋的棘手問題,談何容易?最關鍵的,還是能夠維持多久?搞不好就如火車博物館的“夭壽短命”,那豈不是一場歡喜一場空嗎?
我國第一條鐵路是珍貴的歷史遺產,被當作廢鐵賣掉時,我是“欲哭無淚”,現在又將新建起來,卻讓我“有淚難哭”!像這樣把古跡毀了又建的事情層出不窮,實在令人憤怒加心寒。當作廢鐵時是草,搞旅遊業時卻是寶,我們看見的只是錢,見不到歷史遺產。這樣的行為也跟風大喊保護“歷史遺產”,太嫩了!應該反省、反省!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04.08.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