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游神文化的三大主流

游神文化的三大主流

和合二仙属于福州文化,跳起来十分有趣可爱!(圗:李永球)
正月柔佛強強滾(熱鬧到滾)!綜觀整個柔佛古廟的游神活動,發現有三大文化主流。
一、潮州文化。潮州文化的特征就是“潮州大鑼鼓”,安煥然君說它是游神隊伍里最精致的。潮州大鑼鼓擁有震撼人心的敲擊樂部,及柔美細膩的管弦樂部,其他鑼鼓隊都沒有管弦部。而且隊員穿著布紐漢裝,我們華人服裝的根早就斷根,人人天天穿西裝。不像友族同胞在傳統節日或婚喪禮上,還是穿著民族傳統服裝。
現在的華人游神上竟然流行T恤制服,的確叫人失望。在太平等地的九皇游神里,善信們穿著傳統素色漢裝,有的還頭纏布巾呢。我們華人強調衣冠整齊,衣褲冠鞋缺一就無禮。所以當聽到入廟請脫帽以示尊敬時,我就忍俊不禁,那是西方的文化啊!還有,膜拜是合掌還是拱手呢?當然拱手才是我們的文化,但我們已經忘了自己的傳統!
二、福州文化。眾所周知,福州人善于舞龍。福州舞龍的特色是擁有兩位和合二仙(或稱“孩兒”)的偶像,可套在人身上沿街舞動。古廟游神除了有和合二仙,也有大頭娃娃等偶像,這些都是福州文化。
又有一種“大鑼鼓”引起我的好奇,我問隊員,這是什麼地方的鑼鼓?他們說是福建的。一般所謂福建,是指閩南。但北馬的福建峇峇鑼鼓,卻不是這樣的。我仔細地听,喔……這是福州舞龍鑼鼓,但仿效潮州大鑼鼓的形式,以一面的鼓,配合幾十面的鑼和鈸,應稱“福州大鑼鼓”方正確。雖然擁有幾十面的鑼和鈸,但一敲擊起來,聲音鬆散不比潮州大鑼鼓雄壯,原來問題在鑼的槌子以布裹之,敲起來聲音就不結實了。和合二仙及福州大鑼鼓已成古廟游神特有的陣頭,尤其福州大鑼鼓,乃本邦自創及獨有!
三、廣府文化。即一般所見的舞獅(南獅),它已為各籍貫所接受。所以,幾乎每幫都有舞獅隊。
此外,其他陣頭尚有北獅、舞麒麟、源自北馬的大旗鼓、中華民族舞蹈、西方舞蹈、武術隊伍表演、古代戲劇人物、扯玲、花車等等。亦古亦今,亦中亦西,以前還有銅樂隊呢!
現在讓我談談一些民俗問題。“開道鑼”是以前官府出巡必有之物,游神也一定有,所謂鳴鑼開道嘛。新加坡的敲鑼者還穿著漢裝,頭戴布巾腳穿布鞋,作傳統打扮。古廟游神的開道鑼,多是敲打3下,唯獨華光大帝的是敲打13下。倘若你認為所祀奉的神明具有帝皇的地位,那麼你必須敲打13下才是符合傳統。另外,神轎邊也必須鳴鑼相隨,以助聲威。
“涼傘”是一種身份地位的代表。神轎後必須有它,才讓人們或鬼神知道轎子里的神明身份。我發現有些神轎沒有涼傘相隨,令人費解?它的顏色和繡的圖案很重要,什麼身份就用什麼顏色,什麼地位就用什麼圖案,馬虎不得。帝皇采黃色,元帥乃三軍主帥,也得用黃色,但圖案不可繡上五爪金龍。
古廟游神的吶喊聲僅是單調的“興、旺、發”。我覺得可以仿效新加坡的九皇游神,他們編成歌謠來吶喊,十分有創意。太平的某些游神則以咒語進行,另有一番氛圍。
好些家長抱著孩子觸摸舞獅、麒麟、北獅,或在舞龍之下來回穿串,或給和合二仙的扇子摸頭,以求孩子平安長大。在其他地方,人們是向乩童祈求的。這裡沒有乩童,就祈求吉祥的神獸及偶像了,同樣具有異曲同工之效,可滿足人們的現實心理。
神明抬回古廟時,經常發生搶神像下的壓金現象,局面緊張。這些具有神力的物品,連友族同胞也會討些收存圖個“旺”!就如台灣人爭搶插“頭爐香”,及已有500年傳統的日本岡山縣寺廟裸體男爭搶“幸運木”一樣,具有努力爭取你所要的目標之意義。不過而今壓金多由有關幫派負責分發給會員們,這種做法很好,可避免發生摩擦。當然,爭搶不獲並不代表不好,有或無都一樣的,這個競爭的意義是要我們大力打拼,實現今年的人生目標!
對新山人來說,每當抬神明到神廠時一定會下雨。當天下午5時餘,果然下了一場雨。最後一天抬神明回古廟時,陳再藩君來電說下雨了!這是神明給新山人的新年“紅包”,年年下雨年年“旺”!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2006.4.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