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5日 星期一

送銀紙‧西南香

送銀紙‧西南香

送银纸风俗。(圖:李永球)
親友逝世,人們前往喪府坐夜吊唁,免不了會送些“帛金”(古時拿布帛作貨幣。這裡指金錢。也可作賻儀、奠儀),喪府則會回贈兩粒糖果及一條紅絲線。這是因為傳統觀念認為喪事是不祥的東西,就得回贈人家一個又甜又紅的好彩頭,以掃除不祥。
古早的人是否也行這種禮儀?答案可能會令大家掉眼鏡了!
我在北馬的太平做調查,老一輩告訴我,以前的人不贈“帛金”,而是到雜貨店買了一塊“銀紙”(一塊銀紙內由多隻小疊的銀紙組成),加上一小包的“西南香”,以咸水草綁好取到喪府去吊唁。不過某些地方的風俗略不同,設使夫亡妻在或夫在妻亡,就得加多一小隻(或一塊)的“金紙”,以示其配偶未亡。倘若雙人皆故,則不加金紙。
喪家孝男(或孝眷)必須跪著接領銀紙,然後回贈吊唁者一對綁著紅絲線的紅蜡燭。吊唁者把蜡燭取回家後,在門口處點燃。回贈紅燭紅絲線,含有祝福“吉旺”之意義。
上述是閩潮籍貫之習俗,客粵略有差別。
客粵人士吊唁用的是“大罡寶”(一疊的金銀紙,金紙和銀紙相間,最上面為金紙),一小包“西南香”,一對足斤“有腳”紅蜡燭,再加上一小隻的銀紙(福建銀紙,顯然受到福建習俗影響),以咸草綁著。喪府回贈一對粵式有腳紅燭,以紅絲線系綁。
這種“送銀紙”(或稱送銀仔紙)習俗,往往導致銀紙堆積如山,那些燒不完的,喪府可在出殯後的“作七”(頭七、二七、三七……)及“一百日”焚化,在“作七”之七七四十九天,每逢初一和十五祭拜時也可燒之。到了最後一天是“對年”(逝世周年),這一日必須把所有的銀紙全部燒掉。
此俗造成喪家極大的不便,他們必須擁有一個大空間以儲存這些銀紙,也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來焚燒。于是乎,上世紀60年代,人家開始以金錢的“送帛金”來代替“送銀紙”,而喪府也以“糖果紅絲線”代替“紅燭紅絲線”,吊唁者也省下回家點燭之瑣事。
由此可知民俗文化,是會跟隨時代與環境而轉變的,一些不合時宜的不是被淘汰,就是給另一種東西取代。然而,以西方的“糖果”取代傳統的“紅燭”,的確耐人尋味!其實這顯然受到傳統以“甜”為吉祥彩頭的影響。
前面說到的西南香,是中國出產的一種線香,一小包內只有十幾枝,香又短又細,香身為黑色,香腳卻是竹子原原本本的自然顏色──白色(略帶些淺黃),不加顏色。後來才出現染上紫色及紅色的香腳,大約在70年代就沒生產了。它的包裝是黃色紙,寫上“西南香”,5小包綁成一束。
本欄曾刊登過《喪事應用青腳香》(7月4日)一文,那是在馬六甲做田野時,發現當地的喪事是用青腳線香的。那時,對于北馬採用紅腳線香感到納悶!
近日對太平一些老人家做調查時,他們告訴我,早期北馬華人喪事皆用“西南香”,它的白色香腳果然符合喪禮傳統。西南香必須一直燒到“對年”的“除靈”(拆除靈桌),才轉為用紅腳香。
當西南香的香腳後期改染上紅色時,人們還是用于喪事上。它停止生產後,北馬的華人在喪事就改用本地生產的紅腳香,一直到了今天。喪事用紅腳香是不符合傳統的。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圖文:李永球。(12/12/20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