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巴剎歌谣——唐山阿伯与大狗警官

巴剎歌谣——唐山阿伯与大狗警官

    山脚下男孩以一首潮州歌《开田过港爬山岭》,唱红马新歌坛。一些朋友问我,歌词中的一段:
     Anjing besar大狗兄(anjing besar及大狗,都是指警长),
     potong kayu破柴囝(potong kayu及破柴囝,义为砍伐树木),
     bikin rumah搭厝囝(bikin rumah及搭厝囝,皆指搭建房子),
     balik rumah(回返家里)咚咚锵(锣鼓敲击发出的声音)。 
    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其实,它是一首流传于马新闽潮社会的歌谣,且有数个“版本”。在我家乡的版本又不同,抄录于下:
     Anjing besar大狗兄,
     potong kayu斩柴囝,
     minta(申请)一张surat字(surat及字,均是指准证),
     加两日(多两天)要隆咚哐(锣鼓敲击发出的声音)。 
    上述两个版本虽有些不一样,但所要表达的意思却一致:内容讲述一位操巴剎马来话的唐山阿伯,向警方申请准证,准备搭建临时的戏台,以便表演民间戏剧。
    歌谣以闽南语混合马来话编成,趣味无穷。所谓“大狗”,即闽南话“警长”的贬称(经过时间的“磨练”,而今已成尊称,怪哉!);“破柴囝”的意思,即砍伐搭建临时戏台的木板材料;在第三句方面,上述两首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搭建戏台,而后者则向警长申请准证演戏;至于“隆咚哐”和“咚咚锵”,皆是形容民间戏剧敲击乐发出的声响,即指戏剧之表演也。  
    所谓巴剎马来话,也就是闽南式马来话,乃闽南话与马来话等语言搀杂的一种语言,语法多采闽南话结构形式,流行于马、新、印尼及文莱民间社会。闽南语与潮州话同为闽南语系,故上述民谣亦盛行于潮州社会。除了闽南式马来话,尚有一种闽南式英语,同样盛行于马新社会。《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一书中,提到林清祥即以闽南式英语与他交谈。
    上述民谣,可用闽潮语念,里面搀杂马来语,姑且称作“巴剎歌谣”吧!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本邦盛行的“竹枝词”,其中有一些类似巴剎歌谣,搀杂一些闽南与马来语词。兹抄录成书于1898年,张煜南辑《海国公余辑录》里二首槟榔屿流寓诗歌于下: 
    一:童念祖槟城元日诗
爆竹声喧竞贺春,番人注目看唐人。
碹星戒指金腰袋,洞葛巢幖簇簇新。
原注:洞葛,藤木短杖名。巢幖,竹笠名。 
    闽南语词有三个:番人指非华人,包括洋人、印度人与马来人;唐人就是华人也;碹(石)就是钻石。马来语词有二个:洞葛即拐杖;巢幖,一写成招瓢,乃洋式礼帽。 
    二:元宵诗
拾将石子暗投江,嫁好尬来万事降。
水幔沙郎朱木屐,元宵踏月唱蛮腔。
原注:好尬,俗谓夫为尬。 
    闽南语词有二:尪(被误写为尬),丈夫也;水幔通常指毛巾,也指纱笼(sarung),马来语纱笼(sarung)闽南语俗谓“幔”。沙郎为马来语sarung的译音,俗写“纱笼”。(两首诗皆载于《中文古籍中的马来西亚资料汇编》页434

巴剎歌谣是闽南与马来文化交流的结晶品,它不属于华人或闽南人,而是属于多元的马来西亚文化。在多元社会强调单元,显得狭隘,唯有多元文化才是名符其实的马来西亚文化! 
《星洲日报·星云》19981026 日。
修订于
200682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