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9日 星期五

从送灶到送神(一)镇守厨房的灶神

从送灶到送神(一)镇守厨房的灶神

古老的烧木柴灶头,目前还可以在一些小型工厂,如咖啡粉等厂家里见到。(图:星洲日报)
大约在十五、十六世纪期间的明朝,就有华人移居到马来西亚这一片热带土地。而大量的移民潮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民俗文化也同时从中国陆续流传到我国,在本邦扎根开枝散叶,代代繁衍。华人的籍贯,主要有福建(闽南)、客家、广府、潮州、海南、福州等等,其中以福建籍排第一,福建民俗也就特别地强势了。
灶神信仰源远流长,古代就有了灶神的崇祀。后来演变成灶君,具有监察人间善恶的职权。一年一度上天庭向玉皇禀告人间善恶的送灶风俗,流传到闽南后,却成为送神。把家里供奉的神明通通送回天庭过年,从祭灶→送灶→送神,这个演变耐人寻味,尤其是霹雳州太平及马六甲两地,皆以闽南人居多。当地保留着传统的送灶(送神)风俗,最珍贵的是,当地保存了特有的“送神符”版画,目前为所仅见,且是由神庙印刷后分发给信众,是西马各地区里,比较特别的两个地方,值得深一层去探讨研究。
太平的灶君信仰,其上红色斗方就是“母舅公”,图摄于送神之时。(图:星洲日报)
古籍里关于“灶”的崇拜颇多,为何古人如此崇拜灶神呢?人类从茹毛饮血到懂得烹调食物,就是因为火的出现。当原始人懂得钻木取火后,就产生了“灶头”,灶头给予我们烹煮各种美味食物,于是乎,灶的崇拜因而诞生。
广告
《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这里的五祀,即是“户、灶、门、中霤、行”5个神明。可见灶神的崇拜已经有两千多年之久。
古时候的灶头是砖石或泥土筑成,人们认为灶头是有神的,因此禁忌敲打或爬上去,一来是对灶头的尊崇,二来是避免灶头被打坏踏坏。
马来西亚早期的灶头从简陋的石头砖块砌成,到后期洋灰砖块的美观灶头,这些均是烧大木柴的。接着出现了火炭,就有了美观娇小的火炉,再到煤油炉、瓦斯炉、电子炉等等。随着时代发展,灶头一直不停地演变。民间对于灶神的崇拜亦跟着演变,当今社会有安奉灶君的家庭是愈来愈少了。
灶神是谁?
灶神是谁?其由来众说纷纭。《中国风俗辞典》指出有6个由来:
一为黄帝说,《淮南子.微旨》:“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广告
二为祝融说,《周礼》:“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三为老妇说,《礼记.礼器》中有“燔柴于奥”的记载。郑玄注说奥或作灶。孔颖达疏:奥即灶神。在春秋时,于孟夏之月祭祀,“以老妇配之”,其祭“设于灶陉”。
四为神仙说,说灶神是天上星宿之一,因为犯了过失,玉皇大帝把祂贬谪到人间当了灶神,号为“东厨司命”。
五为浪子说,灶神姓张,是一位负情浪子,因羞见休妻而钻入灶内。后成为灶神。
广告
六为虫变说,《庄子.达生》:“灶有髻”司马彪注:“髻音结,灶神名。赤衣如美女”等等。据民间相传,髻是一种虫。
《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司命灶神》引《酉阳杂俎》云:“……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状如美女,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即六癸女也。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地督使,下为地精。己丑日,日出卯时上天,禺中下行署,此日祭得福……灶神以壬子日死,不可用此日治灶,当以五月辰日猪头祭灶……正月己巳日,白鸡祭灶宜蚕,五月己丑日祭灶吉,四月丁巳日祭灶,百事大吉之兆。”
《中华道教大辞典》对于灶神的由来,收集了传说类有数个,除了上述的祝融说,还有《淮南子.汜论训》的炎帝作火,死而为灶;《后汉书.阴识传》注称其姓张名禅,字子郭,衣黄衣,从灶中批发而去;《荆楚岁时记》谓其名为苏吉利,妇姓王名搏颊;还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张单。
至于道教的灶神,则为昆仑老母,《灶王经》载:昆仑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莫知其由来。妙行真人遂上白天尊,问老母何人。天尊称其为种火之母,能上统天界,下统五行,达于神明,观乎二气,在天则为帝,在人间则为司命,又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掌管人间职禄,又为五帝灶君、掌管人间住宅十二时辰,遍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所为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时上奏天尊,以定其簿书……。
民间信仰也吸收灶神信仰,为灶君编造了一些传说,比如说灶君名叫张定福,为人好吃懒做,又好赌,最后连妻子都卖掉,潦倒的他只好乞食过日。有一年除夕夜,他来到前妻的家里乞讨,妻子可怜他给了很多食物,他感到羞愧,就跳进灶头里自尽烧死,妻子只好立个牌位写着“定福灶君”,每天祭拜,结果家道兴旺,邻居于是纷纷跟着供奉灶君了。
福建人的灶君由来,则指祂是玉皇的太子,因为喜看美女,玉皇就派到人间厨房当灶神。厨房是妇女出入之处,妇女每天早晚忙着烹调食物,因此每天都有许多美女可看了。广东与福建供奉灶君的神牌文字,略有迥异,前者是“定福灶君”,后者为“司命灶君”。全称“东厨司命定福灶君”,则偶见于一些神庙。
灶神由来除了有古代的神话人物,也有道教神话人物,以及民间信仰的神话传说人物等等,可谓众说纷纭。然而,这一切都源自古代对火、对灶的崇拜衍生而来。
火炭炉灶,少数人家还在使用。(图:星洲日报)
福建人的送神符
马六甲及太平两地,闽南人的“送灶”风俗,源自中国原乡。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地华人社会概况及送神风俗的特有词汇:马六甲位于马来半岛西海岸偏南,华人在明末清初期间,即从福建漳州和同安一带移民到此。这些早期移民后来成为峇峇娘惹族群,多数口操马来语。清末大量华人从中国南来,如今华裔人口中,以闽南裔居多,盛行泉州永春音闽南语。而太平则位于马来半岛西海岸北部的霹雳州之北,乃北霹雳重镇,1840年代就有华人移民到此。早期以客家人居多,其余为广府、闽南等人。19世纪末客家人南移,闽南人大量涌进,如今以祖籍泉州的闽南人居多,却盛行北马偏漳州音的闽南语。
福建人的送灶风俗,是马来西亚各籍贯里最特别的一个,主要是它别具一格。所谓送神,不仅仅送灶君而已,也将家里一切神明通通送回天庭团聚过年,而且拥有特印的“送神符”。
所谓送神符,是腊月期间,闽南地区常见以黄色或红色纸张印刷的版画,通常一套有多张,上面有许多神明及轿子、马匹,神兵等图案,用以送神及接神。最特别是一张红色斗方,图像是一尊神明,马六甲说祂是灶君,太平认为祂是“母舅公”,由此而衍生出母舅公的古俗崇拜。
母舅公源自古老的母系社会,母系社会里只知道舅父及姨母是谁,完全不清楚谁是父亲及叔伯姑母等父系亲戚。闽南社会保留了古老的母系社会遗风,尊崇母舅。在婚礼上必须隆重邀请母舅出席,并请母舅坐大位。闽南俗语“天有天公,地有母舅公”,即指舅父的尊大,只在天公之下。所谓母舅,即是母亲的兄弟,母舅公呢?则为母亲的舅父,至于父系社会的父亲之舅父,亦叫做母舅公。太平送神风俗里的“母舅公”是一种尊称,它可以是母亲的兄弟或父母亲的舅父,不一定指已故者,也可以是活着的舅父或舅公们。
太平的母舅公像。(图:星洲日报)

星洲日报.副刊.图、文:李永球.(2018.02.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