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喪禮只有一種
幾年前出席太平的一場華人喪禮,孝眷卻分或兩派。一派是年輕的改革派,另一派卻是年老的傳統派。前者堅持採佛化喪禮,聘請數名師父來辦場大法事,一切儀式皆佛教化,不燒金銀紙錢、紙屋等傳統習俗的東西。後者則認為,金銀紙錢與紙屋等傳統一定要有,于是向糊紙店訂了紙屋及普陀山(大法事須有的東西,裝飾在大門處),把喪府裝潢得華麗壯觀!
法事期間,主持師父舉起了麥克風揶揄這些紙糊製品,引起年輕一派的大笑附和,老一輩則鐵青著面,敢怒不敢言!我在一旁觀之,很想為老輩打抱不平。類似的情況已有多次,激進的青年一代易受人誤導,否定一切傳統。老輩者勢單力薄,無力反對,唯有暗自痛苦流淚,顯見年輕一代菲薄傳統,不尊重長輩。
大約在20年前,本邦華社提倡華人風俗改革,于是佛教界率先改革,“佛化喪禮”、“佛化婚禮”及“佛化家庭”一時風行起來,好些佛化家庭把非佛教的民間信仰及道教神祗,全部送走,且不燒金銀紙錢,大膽改革引來注目。佛化喪禮也一樣,傳統的喪禮習俗幾乎被連根拔起──不穿黑衣、不披麻衣、不燒紙錢、不持幢幡、不拿孝杖、不燒紙屋、不祭葷品、不聘樂隊……
有史以來,我們的喪禮只有一種──即“傳統喪禮”。在傳統喪禮上,你可以延聘和尚、道士,或是採用其他民間宗教的儀式,但喪禮只有一種,另無它類。傳統喪禮的包容性極大,它自古代的靈魂不死觀,再吸收儒家的“孝道”和“禮”而成。至于要聘和尚或請道士,悉聽尊便,也可以道佛一齊來處理,章回小說中常有喪禮法事由僧道共同主持的。在太平市,已故頭家黃務美之夫人尤卻娘,于1952年仙逝時,喪禮即由僧道主持,出殯前的法事由多位高道辦理,出殯後“返主”的法事則是多位高僧料理,出殯行列中,僧道列隊而行,壯觀極了。
顯見中國歷代統怡者,為了緩和三教的關係,強調儒道佛三教本一家,把它們融合起來,消弭了宗教間的斗爭與分裂。
佛化喪禮從本邦興起,漸漸盛行,主持師父主觀的偏見,已給傳統喪禮造成極大的破壞,更分裂了華人社會,上提即是一個例子。我們的傳統好比我們的古建築,破壞一個就少掉一座。當我們的傳統消失殆盡,新的一套取代時,我們號稱有5千年的文化歷史,又如何令人相信心服?我不反對將糟粕的文化摒除,可是又如何給它們下定義呢?下定義者對本身的文化民俗又了解多少?
總覺得華人有嚴重的文化自卑,人們覺得中式棺材恐怖,西式棺材才美觀;拜香燒紙很浪費,供一束菊子有意義;中式樂隊很土,西式樂隊可動聽;披麻帶孝哭泣很噁心……,總之,外國人放的屁比較香!
歷史上,我們的宗教、喪禮、婚禮等習俗,只有一個,就是“傳統”!我們相信傳統宗教,行的是傳統喪禮、傳統婚禮等等。佛教崛起,大興改革,從“傳統”分化出去,于是有了佛化喪禮、婚禮。道教起步慢,現在也鼓吹人們在宗教欄上填寫上“道教”,早晚也會搞出道化喪禮及婚禮,甚至道化家庭。
傳統喪禮消失了,倘若一個兒子要佛化、一個要道化、一個要天道化、一個要日本佛教化、一個要真空教化,豈不雞犬不寧!
佛教的改革之風,本非壞事,不過在民俗文化傳統方面,是有點過了頭,離傳統愈來愈遠。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文:李永球。(2005.04.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