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苏亚松的历史

苏亚松的历史

作者∶李永球
在我国历史上,一些人物殁後被奉为神明,成为地方保护神。在吉隆坡及芙蓉等地,有仙四师爷──甲必丹盛明利(仙师爷)和叶四。
他们成神的因素各有不同,最常见的是凭著英勇事迹,而受到人们的崇拜。在太平郊区渔村里,就有两位地方神明诞生,其一是大直弄的城隍爷──林軂猪,另一位即峇东(Matang或译为马登等名)的苏拿督公──苏亚松。
1.苏松历史难追究
苏亚松,生卒不详。马来社会的英雄人物、华人社会的拿督公(神明)。原籍广东客家,或称苏松,通称亚松,马来社会尊为“Panglima Ah Chong”(亚松英雄)。他为人勇敢,深受马来同胞的尊敬,其生平曾被编成马来白话剧。
鉴於年代久远,苏松的生平事迹已难於追究,遗留下的只是神奇的种种传说。在峇东华人民间里,盛传一个关於他的感人神话故事∶
百馀年前,苏松从中国南来峇东後,在当地务农。某日,获得一头老山猪将修练多年而成的宝物──山猪链(民间相传野兽修练得道,会拥有一种超能力的宝物),赠与苏松。他把宝物藏在剖开的左腿肉里,伤口自动愈合。从此以後,就具有刀枪不入的种种神通力量。不久,苏松竟干起劫富济贫的抢劫行为,所得财物分济穷人,使他成为百姓所敬佩的英雄人物。
然而,却因此导致英政府对他的咬牙切齿。有一天,英警官终於逮捕他归案,并判以死刑。可是出现种种奇迹,无论是枪杀、溺水、刺割都丝毫无损。最後,其妻不忍心他遭受残酷的刑法,而向英警官透露是宝物护身之故。可恶的警官即萌起夺取山猪链的坏主意,逼他剖开腿肉,突然,“嗖”的一声,山猪链在取出时,飞落河里,英警官美梦成空,大怒之下开枪打死了他。
死後的苏松幻变成鳄鱼,兴风作浪与英政府作对。为了安抚民心,英政府封赐为“拿督公”。受诏後,他也就成为保村护港的神明,百姓为其立庙奉祀。基於对洋人憎恨不已,成神後的苏松不爱西洋的祭品,相传以前曾有人敬以洋酒,瓶子竟然自动爆裂。
像这类的劫富济贫、遇难後阴魂不散,受诏为神的神话传说,在华人社会随手拈来就有数个。就如苏松的故事,只不过是另一个翻版,不足为信。但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仇洋、仇视当政者的心态。
2、最早的田野调查
在1970年,《马来亚通报》驻太平记者潘雅柱君曾搜集苏松的资料撰写了〈鳄神彭里马亚仲史实〉(载《马来亚通报》1970年7月31日,第9版),他是向92岁的默罕打益敏哈森、83岁的吴吉好及86岁的阿都拉曼敏哈芝默罕默作口述资料整理,故事充满神奇,其中一段来自马来社会的传说略异。此文的真实性虽不高,却是最早的田野资料。该文没写出苏松的籍贯,并把名字讹译为“苏亚仲”。“苏松”(苏亚松)与“客家”的籍贯,我是从峇东人士温文普(1910-1998)口中问到的。
该文说苏松从中国南来峇东,为彭古鲁(酋长)那哈拉大哆罗那(Nahorda Teronah)收为义子,他与彭古鲁的儿子默罕默哈森(Md.Hashim)情同手足,彭古鲁对他疼爱如己出。
某日,他获得一条“山猪链”宝物,将之藏在左腿肉里,即成为拥有神通的异人,水火刀枪不能伤害。於是他成为当地华人领袖,排解纠纷,处事公平有理,颇得众人信服。但他看穿英殖民地政府的政治野心,不愿效犬马之劳,处处与他们对立,导致英国人视其为眼中钉。
当时适值拉律两个华人公司为争水源而械斗,亚松调解平熄战火,後又起械斗,一班人又到 登请苏松调解,不幸到峇东时与当地人误会,使到局势更加混乱,一发不可收拾。县官哈芝弄佳亚发( Menteri Hj.Long Bin Jaafar)亦逃避他处。
後来,当地政府受到英政府施压而发令逮捕苏松归案,但没有人能够逮捕到他。霹雳苏丹最後要彭古鲁那哈拉大哆罗那出面劝义子苏松投降。投降後政府下令将他处死,彭古鲁不敢违反苏丹的命令,伤心的带他到双溪浪(Sungai Lang)港口,准备将其溺毙,但在大藤篮上绑著一条长绳,并向他说如尚未死即拉动绳子示意,在山猪链的保护下,两天一夜过去,将藤篮吊上来时,苏松还活著。
最後,苏松为了不使义父为难,决定了结生命,他要求义父好好看待其妻及女儿,并说他死後葬在陆地会变老虎,葬在海中将变鳄鱼。说完取出在腿肉里的山猪链,往海一跳即变成一苹巨鳄,破浪而去。从此,它大噬渔人,结果触怒天公,在马干朱打海岸处,被雷电所殛毙。
3、苏松是义兴领袖
上述荒诞的传说,提到华人械斗的事,也就是史书上的“拉律暴乱”。首次发生於1861年7月,海山与义兴两党为水源而械斗。在1865年6月,拉律又爆发第二次暴乱,义兴党人与海山党人械斗,义兴败北,该党领袖So Ah Chiang(通译为苏亚昌)不幸被捕,遭受马来统治者雅依不拉欣(Ngah Ibrahim)处死。史书上找不到一位叫Panglima Ah Chong的领袖及调解人,显然此说含有附会成份。
我倒以为史书上的So Ah Chiang,极大可能就是苏亚松的不同译音。我怀疑他们即是同一个人,见以下论点∶
(1)So Ah Chiang与苏亚松,同样遭遇被马来统治者处死的下场;
(2)当时华人人名出现不同的译音,是司空见惯的事。如海山党的首领郑景贵,就有Chang Kang Quee、Chung Keng Kwee、Chang Ah Kui的不同译音。因此,推度So Ah Chiang是苏亚松的不同译音,是站得住脚的;
(3)民间传说苏亚松定居峇东,被彭古鲁收为义子,是峇东华人领袖,调解帮派械斗,被英政府发令逮捕,被义父劝降及拥有妻儿等等,皆为牵强附会,毫无史实根据。
根据史书记载,19世纪中叶拉律(太平)发现锡米後,华人蜂涌而至。在吉辇包,归属海山党(增城客家人)拥有,首领是郑景贵;至於吉辇(甘文丁),则为义兴党(惠州客家人)的地盘,首领So Ah Chiang亦是惠州客家人,在1865年6月爆发的第二次拉律暴乱时,马来酋长雅.依不拉欣投向势力雄厚的海山党,杀害了他,并把义兴党员驱逐出拉律。
苏亚松英勇就义获得了马来与华人社会的尊崇,马来同胞尊为“Panglima Ah Chong”,而华人则在峇东二关建立“苏篮卓(拿督)庙”祀奉他,庙中神位写著“苏篮卓公”。庙宇原本简陋,直到1982年,在一把善信捐输下,方建起美观的庙堂。
他升格为神後,据说非常灵验,深受沿海一带居民崇尚。在霹雳沿海的乌绒峇东、班台、大直弄等地,都有其分香小庙。“篮卓”(规范译为拿督)即马来语Datuk的音译,义为“圣地之灵”(Datuk Keramat),有些类似中国的土地神。
太平市政府为了纪念英勇的苏松,而把市内第七横街命名为“亚松英雄路”(Jalan Panglima Ah Chong)。是人也是神的亚松,是太平市所有以人物为街道命名的人物中,最富传奇性的一位。
本篇资料田野调查於1986年、1992年,太平与峇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