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囝婿亭將被淘汰

囝婿亭將被淘汰

70年代太平的出殡行列中,还可以见到传统囝婿亭,婿辈们持伞在旁跟随。(圗:林良美)
今日纸糊的囝婿亭,太过简陋,是快速,简便的时代产品。(圗:李永球)
上周談到傳統囝婿亭,自80年代開始漸漸消失,檳城見到放在輪子上的,已是簡陋不堪,太平等地改為紙糊制的,又小且簡單不美觀。在太平,也面對請不到人抬囝婿亭的窘境。老人院不再允許孤老外出工作抬亭,“阿嬸間”的廣府女佣“阿嬸”老的老、死的死,至于流浪人本來就不多。所以,近年逼不得已,改由孝眷親力親為,實在辛苦了他們。
有些人直接把紙制的囝婿亭搬上羅厘載走。因此,近年來囝婿亭愈來愈少見了。它被時代淘汰將成定局!
我們先談它在民俗上所具備的意義。
出殯隊伍給人的印象是恐怖和悲傷,所以傳統喪禮在高壽老人逝世時,會弄些民俗裝飾物來化解恐怖,搞些娛樂性的歌舞樂來化解悲傷。
囝婿亭就是民俗裝飾物。我翻閱中台書籍,尚未見有人對它研究。
當我們步進傳統佛寺時,山門處有2位金剛力士怒目著,望之令人生畏。再往內走到天王殿,正中是笑口慈祥的彌勒菩薩,他在笑迎天下客,令人感到舒服!佛寺的這重布置,以怒目金剛告訴我們來到佛門聖地,不得無禮;以彌勒菩薩化解我們的恐懼不安,表示歡迎。在傳統建築裡,都會有個藏風聚水的天井,因為天井除了可讓習習涼風流通屋子外,也讓屋頂的雨水流下來,再從出口管慢慢流出。其主要因素是讓風和水來調整房屋的氣溫,當溫度下降,人就少生病。
囝婿亭也具有異曲同工之效。它排列在棺材之前,在我們見到令人恐懼心驚的棺材前,先看看華麗美觀且一晃一晃前進的囝婿亭,使心情安定舒坦。可見老祖宗是具有智慧的。
現代人講求快速、簡便,已經看不到傳統的價值與意義。如現代佛教團體設立在商業店屋內,沒有了山門、天王殿的設備。現代住家為了節省空間,也廢除天井設備。現代民俗文化在大勢所趨下,多種傳統瀕臨消失。
民俗傳統是活的,它會隨著環境、時間的演變,也跟隨著變化,或改變形式或換樣貌或融合或淘汰出局。民俗的演化過程,有理智、有異端。如古代的活人殉葬,後來演化為以陶俑、紙偶代替,這是智慧的變革。若以外來文化入侵或標新立異來革除人家或自己的民俗,則為極端的消滅!
國婿亭將會在商業時代發展趨勢下被淘汰,這是溫和且自然的變革。一個民俗文化的絕種,將連帶多種民俗跟著消失,也牽連幾種傳統行業隨著結束,最甚的是,我們的傳統民俗文化思想觀念也一起消失淨盡!這是“民俗鏈”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2006.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