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灶到送神(三)太平/马六甲.送灶风俗
马六甲峇峇族群保留古老的福建送神习俗,十二月廿三日傍晚时分就开始送神,准备了丰富的祭品,主要有牲礼、年糕、水果等等,观音则供奉6道素料的菜碗,香烛祭祀后,焚烧金纸及“送神符”,把家里的神明全部送上天去。
马六甲峇峇族群保留古老的福建送神习俗,十二月廿三日傍晚时分就开始送神,准备了丰富的祭品,主要有牲礼、年糕、水果等等,观音则供奉6道素料的菜碗,香烛祭祀后,焚烧金纸及“送神符”,把家里的神明全部送上天去。年初三傍晚时分捧茶供奉家里一切神明,焚烧金纸及“接神符”,以迎接神明回到家中,翌日年初四早上,以三牲再祭拜神明,恭迎祂们回到来,并将除夕夜摆置的祭品年糕收去。至于“灶君神像”,也是每年更换,在送神时把旧的纸神像一起焚化,再把新的贴在灶神之处。以前是青云亭印刷这些整套“送神符”,如今该亭不再印刷了。(专访峇峇江德和老先生〔1938-〕马六甲福建峇峇后裔,2017年2月5日,马六甲;2017年9月2日电话访谈)
广告
送神接神,时间大不同
太平的送神仪式,通常是在十二月廿三晚上,即廿四子时送神,准备了年糕、糕粿,还有“茶料”(即生仁糖、土豆枋、寸枣、冬瓜糖)等,祭拜灶君及家里一切神明,把“母舅公”纸神像撕下,连同“送神符”及金纸一起烧化,即把祂们给送上天去了,然后再将新的“母舅公”神像贴回原处。迨年初四下午,准备了糕粿等物,祭拜家里神明,再把“接神符”连同金纸焚化,即把神明都接回到了家中。(专访温钻华女士〔1932-2013〕太平人,祖籍福建安溪,1989年12月2日,太平)母舅公神像可以贴在灶君之上部,或者灶君之左右,甚至贴在后门向外、米缸都可以。至于太平的福建人送神习俗,有“送神糖,接神糕”、“送神早,接神晏”之说。所谓送神糖,接神糕,意思是送神时祭以糖类甜品,希望神明上天讲甜蜜蜜的好话;接神时就采用糕粿来祭祀。所谓送神早,接神晏,那是送神的时间愈早愈好,接神的时间愈晚愈好,因为早点让神明上天庭,好与玉皇及其他神明欢聚一堂,晚一点接神,毕竟一年相聚一次,就让神明在天庭逗留久一些。这与闽南的“晏送神,早接神”,希望神明在家保庇时间久一些的作法大相径庭。
“送神早,接神晏”VS“晏送神,早接神”
中国福建闽南一带是“晏送神,早接神”,太平则为“送神早,接神晏”,两者之间各走极端。前者其意在于要把神祇多留在家中的时间久一些,让神祇保庇家庭的时间延长;后者则让神明在天庭逗留久一些,毕竟一年相聚一次,希望神明放假欢聚的时间更加长久。到底是哪一个正确呢?
其实没有所谓正确不正确的问题,而是在于个人的心态,倘若阁下祈望神明在家保庇久一些,那就采用前者的方式;设使是希望神明放假欢聚时间久一些,那就采用后者的方式吧!
综合中国闽南、台湾、马六甲、太平四地风俗,可见送神日期落在廿三或廿四,时间是闽南地区比较迟送,太平比较早送。接神日子落在初四,马六甲特别是初三接神,初四才隆重祭拜恭迎神明回来,时间是闽南地区都选在一大早接神回来,太平却迟到傍晚才接神。祭品方面多数都以牲礼为主,太平只采用甜品糕粿。详见表:
广告
民间版画之送神符
我国民间有一种叫做“神马”的版画,可以用于送灶神、接灶神,或在人们冲犯到鬼神时,经过膜拜焚化后解除灾厄,这种神马属于“送神符”的一种。
而本文所探讨的“送神符”是比较特殊罕见的民间版画。
广告
送神符只是一个统称,实际上它包括了送神符及接神符,当然太平及马六甲比较特别,尚有一张“灶君”神像(太平叫做“母舅公”)。以前都是由神庙印刷再分派给信众取用,信众也就捐一些小钱给庙方。太平印刷这种送神符的有太平凤山寺(闽中古庙)及峇东(Matang,位于太平郊区)的福全宫,均是福建帮神庙;马六甲则由青云亭印刷派送,也属于闽帮神庙。
传统上,这些送神符版画以木刻印刷版,由人工采用红色或墨色颜料来印刷。送神符及接神符是黄色纸张,印刷出来的图案,太平是红色的,马六甲是黑色的。至于灶君(母舅公)神像则为红色斗方,采用墨色印刷。当印刷完毕后,这些木版就收藏起来,待明年再启用。如今太平是由印刷厂采用机器印刷,图案更加鲜艳美观,近年来,有商家从北马引进一种现代版送神符,使到传统送神符面对严峻式微问题。在马六甲,这种传统送神符愈来愈少见,市面所见的是“神马”或现代版的送神符。
仔细观察两地的送神符版画,发现大同小异:太平送神符共有两张,每一张各有3位主神,计有观音佛祖及红孩儿、福德正神等其他辨认不出的4位神明,这些神明或坐四轮车子,或坐两轮车子,或骑马,或有千里眼、顺风耳在旁伺候;接神符一张,印有两位持旗帜的士卒,以及一顶轿子、一匹马;母舅公神像一张,印在一张红色斗方上,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字,即“福禄寿全”,4个边沿又有4个篆字,母舅公光头,手持一个圆形器物,中间一个“春”字,闽南语的“春”,即剩余之意。
马六甲则为送神符一张,接神符一张。送神符及接神符图案是一样的,计有观音及红孩儿、哪吒太子及辨认不出的另外8位神明,还有一位童子牵马、一位童子推动轿子,在右下角处有3个字“青云亭”;另有灶君神像一张,上下左右4个文字也是“福禄寿全”,灶君也是光头,手持圆形器物,中间一个“春”字。不过在上端“福”字之下,有3个小字“青云亭”,显然是由青云亭印刷出版的。
两地灶君神像一致
马六甲及太平两地的送神风俗基本上大同小异,虽然在日期时间或祭品方面有点差异,不过基本上属于同源。它们之间的送、接神符虽有不同,但都是一般所见的闽南神祇,比较一致的是灶君(母舅公)神像,马六甲灶君像及太平母舅公像的图案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特别之处是太平的母舅公,它是母系社会的遗风。母舅公不一定是已经逝世的长辈,也可以是活着的舅父或舅公,这是个古老的信仰。为何两地的这个神像却是分别有着不同的名称呢?到底孰是孰非?
个人认为两者都没不对,至于个中因素,恐怕难以说个清楚了。既然你认为祂是灶君,那么祂就是灶君了;设使你认为祂是母舅公,那么祂就完全是母舅公了。马六甲及太平有幸保留古老的送神符版画与信仰民俗,这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好好保护。
值得警惕的是,送神符面对式微的严峻问题!马六甲青云亭不再印制,当前往青云亭购买,发现只剩下最后一小叠,负责人说卖完就没有了,不会再印制。目前马六甲市面上的送神符有数种类,传统的送神符则找不到。太平情况比较乐观,有厂家将之大量生产,即将传统送神符扫描印制,图案一模一样。另外,近年有商家从北马引进一种新款送神符,担心有一天后者侵蚀前者,传统送神符就会消失殆尽。建议马六甲商家不妨仿效太平商家的做法,采用电脑扫描再大量印刷,如此传统送神符则会继续延续下去,更希望两地的人们都坚持采用当地的传统送神符,积极爱护本地民俗文化,不使之消失啊!
结语:以人为本的风俗
从祭灶到送灶,自送灶又到送神,民俗的发展演变的确是丰富多彩,这无关对或错的问题,而是跟随生活环境信仰观念而衍生的变化。
“祭灶”是感恩行为,通过祭祀灶神来感谢灶火对我们生活帮助的恩典。“送灶”则受到道教“司命”神明信仰的影响,警戒人们不要做坏事,每时每刻都有灶神在监视我们,行善获福,作恶遭祸。至于“送神”,那是人性化的转变,神明一年到头为我们守家护宅,给祂们放假几天,回到天庭与玉皇欢聚庆祝新年,非常符合人性常理。
因此,送神风俗在在显现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中华文化强调人本哲学,一切思维多以“人”的立场角度来审视,既使是天上世界,也是如此对待。
星洲日报.副刊.图、文:李永球.(2018.02.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