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孝男吹和引魂鼓

孝男吹和引魂鼓

太平的孝男吹乐队,也称为“五月鼓”,,吹唢呐者即陈顺源。(圗:李永球)
马六甲的引魂鼓,竟演变成本邦特有的一个乐种。(圗:李永球)
孝男吹(福建話,吹即嗩吶)是福建人的傳統民樂,供喪事用。它也被稱為“峇峇鑼鼓”,亦有人叫它“五音鼓”;引魂鼓則為福建人的另一種喪樂。它們都源自中國的閩南。
孝男吹原本盛行于馬、新、印尼及泰國的福建及峇峇娘惹社會,目前已罕見,在北馬的太平還可見到。至于引魂鼓,我在南馬的馬六甲發現了它。
孝男吹的樂器為鼓、鈸、鑼、小鑼及嗩吶等。供喪事出殯用途的孝男吹,吹奏的樂曲有多首,如家奠時奏《昭君悶》、抬棺時奏《哭皇天》、入壙時奏《鬼仔操沙》等。在以前的社會,當孝男吹一奏起時,給逝者送殯的孝眷們就會聞樂而泣。因為生離死別的喪禮告別儀式上,孝男吹的樂聲,仿佛告訴他們這是喪禮的最後一場儀式,所以會使到他們號啕大哭!至于年輕一代,已經對傳統民俗音樂失去認同感,他們興趣的是流行音樂與西方音樂。孝男吹不但不會觸動他們悲慟的情懷,反而令他們感到毛骨悚然,刺耳難聽!
據民間的說法,孝男吹具有引導逝者靈魂及為其開路升天的功能,且可使陽間子孫帶來興旺等好處。經過長期觀察,我發現它會引起孝眷們產生悲傷及哭泣,是它最優美之處,生離死別是人生最痛苦之事,豈有不哭的道理?如果懂得這一點,那麼你就與民俗文化產生了共鳴,具有了傳統文化精神的情操。然而,時下的年輕人已經對這種情操愈來愈少,可見我們的文化精神已被我們自己遺棄,大家熟悉和喜歡西方的文化多過自己的。
目前太平尚有兩團孝男吹樂隊,其中一團的負責人陳順源先生說,該團的收費為280令吉,倘若路途遙遠則另計交通費。
引魂鼓的樂器只是一面鼓和一面鈸,顧名思義,它的作用是為靈魂引導帶路升天。以前馬六甲的引魂鼓僅為峇峇采用,如今已是全體華人都用之。它與孝男吹一樣,皆用于出殯當天,兩者都是在出殯前先演奏一番,然後奠祭、出殯游街時沿路敲敲打打。
在太平田野調查時,發現祖籍福建晉江市東石鎮的人士在辦大型喪禮時,一定會有傳統的“返主”儀式。這種儀式的家奠禮上,一定奏“魂鼓”(儀式上稱為“鳴魂鼓”)。一般上鳴魂鼓由孝男吹樂隊代勞,由鼓及鈸合奏,敲法簡單。它不用于出殯游街。
我認為,太平的鳴魂鼓和馬六甲的引魂鼓,名稱雖異,其實都是一樣的東西。仔細地聽它們的奏法,雖略有不同,但從樂器來分辨,還是可以肯定它們就是同一種音樂。奏法不同,那是因為時空演變的因素。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太平的鳴魂鼓猶是保存傳統,僅為某個特定儀式才有的音樂;而馬六甲的引魂鼓竟然演變成一個獨立樂種,這是令人料想不到的。這也是中華文化落地生根,逐漸本土化的實證!
孝男吹因為學習不易,奏法困難,已逐漸面對式微的困境了。引魂鼓奏法簡單,在馬六甲還有很強的生命力。
時下的改革派,對傳統喪禮天翻地覆的大改革,傳統喪樂也是被鏟除的目標之一。我在多場佛化喪禮上,完全聽不到傳統喪樂。傳統的東西有其意義,不是我們可以亂加以否定的。就好像人們曾經否定儒家的經書,但今天,人們開始醒覺,認為讀《三字經》、《弟子規》等書有益,恢復了“讀經”活動。
我不敢奢言一定要維護傳統,但在改革前,請大家先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和精神。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2006.5.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