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山顶三样荤

山顶三样荤

民间将蒜头、韭菜和葱头列为荤物!(圗:李永球)
山頂三樣葷,海底三樣菜。
這是一句福建俗語,與宗教信仰有關係。意為陸地上的植物有三樣是葷的,海裡的海鮮有三樣是素的。
先與大家談一談“山頂三樣葷”。
傳說中,濟公活佛入宮教皇帝修道,西宮娘娘為破其修行,故意做了狗肉包給皇帝吃,濟公識破其陰謀,口中嚷道肚子餓,把包子全吃下了。西宮因此上奏皇帝,說濟公不是活佛而是野和尚,連狗肉也辨不出吃下去。其實濟公已在井邊吐出包子,它們全部化作植物一棵棵發芽成長,竟是韭菜、蔥、蒜三種菜。它們由狗肉化成,因此,素食者都得禁食此三葷。
這只是傳說,毫無根據。事實上,佛道二教禁食的是“五葷”,不是三葷。佛教的五葷是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道教的五葷共有三套,計為蔥、蒜、韭、薤、荽;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韭、薤、蒜、芸苔、胡荽。以上都是辛味蔬菜,對民間素食者而言,禁食的辛味蔬菜主要為蒜類、蔥類、韭菜及薤(福建話:路藠 ,廣府話:藠頭)
好多人不了解,其實原始佛教的出家人是不持素的,即使佛祖釋迦牟尼亦是如此。他們托缽募食,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目前南傳佛教尚保持托缽募食制度。佛教北傳入中國後,當地出家人卻靠信眾的布施或自力更生,三餐也是自己煮食,為了避免殺生,他們就改為吃素,戒食五葷也是北傳出家人所持的。
上面讓我們了解南傳佛教是非素食的,也不戒五葷,北傳佛教方是素食,更戒五葷,即使今日印度的素食者也不戒五葷。
陳義孝編《佛學常見詞匯》對五葷的解釋,是指五種帶有辛味的蔬菜,也叫“五辛”。五辛含有極充份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瞋恚,學佛人一有了欲念和瞋恚,便會蒙蔽智慧,增長愚痴,妄動無明,造諸惡業。
此外,有些出家人的解釋為食五葷,會造成口中帶有異味(如吃蒜頭會有一股蒜頭味),身體也帶有臭味。令修行念經帶來不便。
道教對戒葷的解釋,在沈志剛、劉亞丕編著《行大道》有這樣一說:腥葷之味主沉濁。後天之氣化致粗;縱情損精性難伏,入靜生定萬難成。香辣之生主輕浮,先天之無散不聚;丹不成形神無象,無中生有終不成。
道教(人們往往誤以為道教即是“天道”,道教尊太上老君為道祖,天道尊老母娘為主,兩者是不同的宗教,不可混為一談)的內丹修煉術強調素食,認為葷食會使呼吸變粗,性情與呼吸難伏,很難入靜生定。至于香辣之物,包括五葷則將使內炁輕浮消散,內丹結不成。所以,五葷的蔥類、蒜類、韭菜、薤及香菜的荽(芫荽,或叫胡荽),甚至帶辛辣的辣椒、姜、胡椒等也得戒食。這些食物的刺激性極大,有些含壯陽作用,如蒜可治腎;蔥實(蔥的種子)溫腎,可治腎虛陽痿;韭菜煮熟可治陽痿遺精之症,韭菜子主治陽痿遺精,及壯陽補腎之藥。
道教注重性命雙修,性功煉心,命功修身體內丹。佛教強調福慧雙修,福是福報,慧是智慧,所以佛教重行善煉心。倘若一位道教內丹修煉者,他不持素不戒五辛,那麼他很難在命功上獲得成就,更難于了脱生死。設使一位佛教修行者,他不持素不戒五辛,可以成佛了斷生死嗎?答案是可以的,釋迦牟尼及南傳、密傳的許多高僧上師就是例子,他們都沒持素及戒五辛,不過他們只允許吃三淨肉而已。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2004.7.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