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話的“豬油”
早前,廖文輝、黃循營、翁隆勝、黃集初等人帶領中國的許金頂教授到檳城講座,經過太平時,特地轉進來找我,深感榮幸之至,除了導覽歷史古跡外,也帶他們到老萬山(巴剎)喝海南咖啡及品嘗海南烤面包。
閑談中,翁隆勝說潮州人的豬油叫做“朥”,與英語的豬油lard發音很接近,這引起我極大興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新潮汕字典》里的“朥”,音la(陽平),其解釋為︰“方言字,同‘膋’。動物的脂肪。特指豬的脂肪。”《最新漢語詞典》收錄“膋”(liao),義為古書上指腸子的脂肪。可見膋與朥均是同義詞。《閩南方言與古漢語同源詞典》也收錄“膋”(la),並詳細解釋︰“脂肪︰板朥油(豬的板油)。《說文》︰‘膫,牛腸脂也。膋、膫,或從勞省聲。’……”由此可見,朥原字為膋,它是一個古字。閩南話與潮州話都保留並沿用今。
為了進一步理解,我特地向祖籍潮州的劉煥松(72虛歲)請教,他在中國受新式教育,那時候是以潮州話來念書的。他說,朥念作la(發音相當于華語的“拉”念作陽平),脂肪在潮州話分成3個種類,一是油、二是朥,三是蠟。油為液體,比如我們食用的油、汽油等等;朥是凝結體物質,好像豬油般會凝結,但又不會硬,性質是軟的;蠟則是固體,性質硬,遇熱會軟化。
經過一番解釋終于明白了,可見潮州話的豐富性。朥在華語等方言是沒有的,凝結半固體的奶油、酥油一律被稱為油,其實這些應該是“朥”的一種。朥的發音與英文lard很接近,但還是不一樣,兩者之間沒有關系,並無誰吸收誰的借詞這回事。
詞典上的朥,乃指動物的脂肪,特指豬油。可是劉煥松則闡釋為凝結體的油,其解釋超出了詞典,豐富了中文的詞匯。
潮州話尚有個特別的字——廠,它在古代的意思含有“棚舍”之義。每年正月間,柔佛古廟均主辦大型的迎神游行,廟里的神明會暫時抬到一個叫做“神廠”的地方,3天後又抬回廟中。這個神廠,近年改稱“行宮”。本文不是討論名稱的對與錯,而是探討“廠”這個字。
一說到廠,相信大家馬上連想到工廠,以為供奉神明的地方又不是從事生產資料物品的工廠,怎麼也叫做廠呢?《辭海》對“廠”的闡釋有三義,其中一個是指棚舍。《新潮汕字典》的“廠”,其中一個意思也是指“跟棚子類似的有頂無壁的簡易的房屋”。柔佛古廟的神廠,本來是臨時性搭建的有頂無壁房屋,近年來改建為精美的洋灰水泥建築,可是也是有頂無壁,所以神廠的廠,應該是屬于棚子類建築。
有一句潮州話“操床來共”,義為挪動桌子一齊來(吃)。每當在吃東西時,見到親友們就會以此招呼大家共同來享用食物。可是“共”(gang)則音近福建話的“干”(gan),于是往往使到人們誤會是在講髒話而想入非非。其實潮州話的桌子叫做“床”,飯桌叫做“飯床”、圓桌叫“圓床”、乒乓球台稱“乒乓球床”等等。而“共”則有一齊、同之意。這句話的意思只不過是招呼大家來共享美食,別無他意,可別誤會哦。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圖文:李永球。(2011年3月1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