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檳城遺產日的活動

檳城遺產日的活動

大家坐在矮凳上吃潮州粥、喝海南咖啡,很享受的。
贡糖薄饼2仙三块,真有回到古早时的感觉。
7月7日是檳城喬治市和馬六甲列入世界遺產的3周年紀念日,在檳城是個公共假日,檳城的名英祠就主辦了一系列恢復古代生活的活動。
2009年7月,名英祠首次舉辦開放日,活動只是靜態展覽。去年舉辦了“再續名英祠”開始走上街頭,與民眾互動。今年7月7日再舉辦“名英祠開放日——先賢來時路”。活動與去年類似,不過更大型,更有聲有色。整個活動就是恢復到早期檳城的生活中去,現場的參與者都身穿古代的服裝、現場的布置令人有回到五、六十年代甚至百年前的感覺,小販攤口、售賣的物品、生活用具。比如欲購買物品者,必須以10令吉兌換名英祠的1仙(1分錢)仿古錢幣10個,也就是1令吉等于1仙,再以這些仿古錢幣購物。
整個活動以古代的小食為主,也包括一些各民族的文化表演。美食最引人垂涎三尺,計有馬來同胞的沙爹、椰漿飯、糕等;印度同胞的阿榜(Apong)、咖章不第(Kacang
Putih)、嫩椰水等;華族的各籍貫美食,諸如海南人的咖啡、薏粑(念作yibua,類似馬來人的哥芝);潮州人的潮州粥;客粵人的涼茶;廣府人的點心;福建人的紅龜粿、、飯等等。尚有其他的檳城美食如貢糖薄餅、烏糖木薯、湯圓、綠豆粉、羅惹芒光(沙葛)、冰淇淋等,還有小姑娘手持藤籃沿街叫賣“咖哩卜”。
除了服裝及貨幣恢復古代,小販的用器也很講究,不能用塑料袋、塑料碗碟、保麗龍,所以小販均以香蕉葉、紙袋、瓷器等盛裝食物。此外,矮凳、矮桌,火炭燒火或是煤油爐,這些均是過去時代的東西,可見主辦當局的心思及用心。
我最喜歡的美食是烏糖木薯,當第一口嘗下去時,童年的記憶紛紛涌現,那是童年時代曾經嘗過的,已經好多年不知其味,想不到在這里重逢。還有貢糖薄餅,也是古早味的回憶,也不知是誰發明的,兩個毫無瓜葛的食物,就這樣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了,那種味道就讓大家去想像吧。印度阿榜、粉粿、等等,都叫人百吃不厭。我都會介紹游客吃這幾種很有檳城特色的美食,他們也不吝嗇,會買一些請我吃。
除了美食,當然少不了文化表演。各民族的舞蹈音樂紛紛呈現,還有一位彈月琴,唱福建歌的早期佔簽藝人,沿街彈唱。一位印度老伯向我說,他小時候在檳城經常見到這種佔簽藝人晚上時分沿路彈琴,他們一班小孩子就會跟從他到人家的住家去听他彈唱,雖然听不懂他在唱什麼東西,不過歌曲非常動听,迄今難忘。
名英祠里供奉昔年眾多歷史人物的神主牌,平時都是門戶深鎖,借此活動也開放供人們參觀,這些神主牌很多都是會黨領袖。
漫步在時光倒流的街道上,我們仿佛成了古人。古代1仙可以購買物品,看到各類牌子寫1仙、2仙、3仙的價格表,1仙真的比牛車輪大,世間滄海桑田啊!
(星洲日報/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2011年7月3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