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傳統上頭婚

傳統上頭婚

谢宝碹结婚时依传统的上头婚,站在披上红色的小木凳上(下为簸箕),祭祀。
其父喂食上头圆。(图片提供:谢宝碹)
北馬的傳統上頭婚禮是怎樣進行呢?在分享之前,先說一說“安床”的儀式。
安床必須由好命人(好命婦女)來主持,她必須是身兼內外祖母的身分,還得是夫婦俱在者。首先,在4個床角下安置一小疊金紙和一個錢幣,錢幣以紅紙包封置放在金紙之上。床上擺上4粒柑。安床後就不可再讓人躺下睡覺,直到洞房那晚為止。可是另有一種風俗,是上頭那晚新郎得與一位肖龍的男童睡覺,天亮了才去迎親,因為安床後的新床就不可一個人睡覺。(專訪溫鑽華。太平)
上頭婚禮在結婚前夕晚上12點,即結婚當天子時(以前是在寅時)進行。首先,由父母(倘若父母中有一位已故,則由夫婦健在的親戚主持)牽著新人出來,在大廳上頭。大廳里有個大“筊犁”(福建音kalue,一種比簸箕更大的器物,可盛糧食等物晾曬用),筊犁內畫個紅色圓圈,新人繞著走3圈才進入內。新人只穿著上頭衣(白色的中衣),進入筊犁後才站立穿起婚服。以前北馬新郎穿的是明漢服的直裾和戴繡花襆頭,後來逐漸趨向清朝旗服的穿長衣馬褂和戴瓜皮帽。新娘則穿漢服的裙襖披肩戴鳳冠。(同上)
新郎的筊犁里有個矮凳,新娘的是一個方形木斗(口寬底窄)倒轉過來。穿婚服時,有些是新人站在矮凳或木斗上穿的。穿後就坐在矮凳或木斗上,由肖龍的男童梳頭(從上往下梳到地上)3下,送嫁娘就念出吉祥話。倘若找不到肖龍的,肖蛇的男童也可以,因為蛇被視為小龍,這是“長尾”崇拜,象征長久。客粵人則由父母或好命的長輩來梳頭。梳好頭就把頭髮束個髮髻在頭上,男的就戴上襆頭(或瓜皮帽),女的戴上鳳冠,辛亥革命後男人不再蓄髮,紛紛剪成洋人的髮型,女人也少束髮,上頭就成為一種形式,只梳不束。上頭完畢後由父母喂食“上頭圓”(湯圓),父母各喂食兩粒,新人吞下湯圓(不可咬破),再奉茶跪拜父母感謝養育之恩12拜,接著祭拜天公及家里各神明祖先。(同上)
本身是送嫁娘的謝寶碹,她在1965年結婚時即依傳統上頭婚。她說,上頭圓必須兩碗,每碗12粒(紅色)。上頭時,男的面向內,因為是娶新娘回家來。新娘面向外,那是嫁出去之意。
上頭禮就是古代的成年禮,男的稱為冠禮,女的是笄禮。成年禮和婚禮後來合並在一起,所以未婚者未行成年禮,永遠被當作小孩子。在民間補運時買“代人”(紙偶),未婚者不管多少歲,只能買小孩的代人,死後的喪禮也只能以小孩的方式來處理。
上頭拜天公時,必須有一個“斗燈”。木斗里放滿白米,中間一盞本命燈,其後有通書、魯班尺、厘戥(小秤)、鏡子、剪刀及紅絲線。點斗燈是給新人祈福,祝願他們長命百歲,婚姻幸福。上頭時也必須要有“上頭吹”(嗩吶),民間認為倘若母親是在生產時去世的,死後就會浸在血池地獄里永不超生,除非兒子“出頭”。所謂出頭,即古代金榜題名時的登科,或結婚時的“小登科”。當登科時嗩吶鑼鼓響起,浸在血池里的親人聽到嗩吶聲,就知道兒子出頭了,她才能超出血池升天。所以上頭婚必須要有“上頭吹”。(同上)
斗燈後來淘汰,某些娘惹後代則演變為送嫁娘取斗燈之物給新娘,新娘雙手接領,送嫁娘說出其義,通書是要她知書達理,給子孫受好教育;厘戥及尺是待人處事要秤公平和量公平,不可偏心;剪刀是剪斷復雜的家務是非黑白;鏡子是要照自己的良心做事;嫁進了夫家後對夫家每個人及兒子都得這般對待之。
(圖文:李永球。星洲日报·星洲广场)2011.11.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