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及嬰孩保護神
民間里的生育神明有很多,在我國,注生娘娘幾乎是眾所周知的。
注生娘娘是專門負責懷孕、嬰兒性別、保護分娩及嬰兒健康之神,尤其不能懷孕者或為了孩子性別而祈求娘娘者眾多。可是在北馬地區,後來演變到連姻緣也歸其管轄,成為未婚者“牽緣”的神明。注生娘娘有12位部下,稱為“婆姐”。婆姐又分善惡兩類,惡婆姐專門作弄人們,尤其有婚前性行者,就會使到這些偷食禁果者“有餡”(未婚先孕),因此懷了孕而命運多舛。
林明義主編《台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這些婆姐中有6位是以正確的姿勢來抱嬰兒,另外6位抱嬰兒的姿勢較不規則,前者我們謂之‘好婆姐’(好產神),後者謂之‘惡婆姐’(惡產神)……”
此外,床母是最接近我們的嬰兒保護神,有時嬰兒自己微笑、自己玩耍,據說是床母在陪他玩。嬰兒出世後,每個月都得祭祀床母,比如嬰兒是在農歷廿四日出世,那麼農歷每個月的廿四日就得祭祀床母。另一種祭祀法是每逢月尾(每月最後一天)祭祀。每個月的祭祀形式比較簡單,只須一碗飯菜就行。此外的大節日如新年、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等,就得隆重祭拜床母。現在簡化到只在大節日祭祀,月祀已淘汰。
另外,每年的七月初七乞巧節還得膜拜七娘媽(織女),也是嬰孩保護神。直到孩子長到16歲(一說15歲),才結束祭祀床母和七娘媽,這年,得為孩子舉行“出花園”(成童禮)儀式。
祭拜床母的形式,準備了牲品飯菜等,3枝香,一小塊金紙,就在房間床上祭拜。傳說床母姓燭,所以不可點蜡燭。另一種拜法是采用一根蜡燭,不燒香。祭拜的速度必須快,擺上祭品上香後,不一會就焚化金紙。倘若祭拜的時間過久,孩子會很頑皮,因此速戰速決。事實上,在房間里祭祀必須考量到具有一定的危險,因為床褥,蚊帳、被單等都是易燃物,所以不可點蜡燭及祭拜的時間短,還有焚化少量的金紙,均是考慮到火患問題。
中台也有祭拜床母習俗。林明義主編《台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謂︰“……認為小孩到15歲這期間,受睡床的床母保護,所以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就準備供物來祭拜床母,小孩若有生病等異狀,也是禮拜床母,或在每月初一、十五兩天祭拜床母。”
《廣東民俗大觀》之〈婆娘誕〉︰“農歷四月十七日,石灣一帶民俗有婆娘誕,是當地婦女的重要祀事之一……婦女結婚生育後,即供奉婆娘神,神位設在夫婦臥室的床頭下,一般在床底的牆上貼上一片紅紙就算是婆娘神位了,也有以陶土塑制一女坐像的。每逢重大節日,燒香以奉,以祈婦幼安康,也含有祈求多生育、小孩好帶養之意。”;〈潮汕“公婆神”〉︰“……公婆神,潮陽縣稱‘床腳婆’,揭陽縣稱‘公婆母’……家祭的公婆神不立偶像,只用一個瓷碗作香爐,放置在房里舊式四腳眠床的床下或床里的木架上。祭拜時在眠床上放一個大葫,爐和祭品都放在‘葫’里,目的是為了不弄髒眠床……由這間住房的主婦焚香禱祝,保護孩子們平安,然後燃蜡燭、火化紙錢,祭拜禮儀便告結束。”
我們尊重生活器物,認為床是有神明的,這是與生活自然的一種諧調相處之道。然而,有祭祀床母的家庭愈來愈少,這是否意味我們對生活自然界的東西愈來愈不尊重了?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圖文:李永球。(2011年2月1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