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產後做月子的保養

產後做月子的保養

麻油煎香饼(马蹄酥)是做月妇女补身食物。
麻油姜丝炒猪肝,是热补身食物。
產婦分娩後的一個月裡身體虛弱,在家休養不得外出,稱為“做月內”或“坐月”。我們華人視做月為婦女之大事,假如保養得好,晚年身體就健康,否則就百病叢生,後患無窮。所以有種種的禁忌和生活飲食觀,乃其他民族所沒有的。
做月期間,產婦不得以自來水沐浴,必須以栳葉、蔥茅及潤巴子(rempah,一種香料)煮水來洗浴;不能喝白開水,只喝黑棗龍眼煮成的水或炒米水(米炒了泡熱水喝)、面茶(炒面粉,加上油蔥豬油泡熱水飲用)等,後來為了方便,不再炒米或炒面茶這麼麻煩,直接買美祿及阿華田等來沖泡,此外也得喝酒如白蘭地、法國廊酒、葡萄酒(紅酒)等,喝不起好酒的,就自己釀酒或買民間自制的紅酒、米酒等,或買普通白酒泡浸十全中藥材,這也是產婦補身子的方法;不能吃生冷的食物,必須吃熱補的如麻油、姜、胡椒粉、雞、魚、豬、豬肝、豬腰、雞蛋等物。一百日內嚴禁吃芋,不然陰戶其癢無比。民間認為做月內保養不好,將會患上“月內風”及風濕病,患者關節及腰部等處會酸痛不已,三不五時發作,甚至在老年時候風濕病痛得厲害。
民間的做月飲食生活規制有一定的道理,比如吃有補血的食物如龍眼、黑棗、葡萄酒、十全酒、麻油、豬肝等等。可是一味煎炒熱補食物,反而令產婦身體燥熱而患上便秘、發熱、咳嗽等疾病。而且不洗澡顯得不衛生,西方國家的產婦生產後馬上洗澡,而在西方國家生產的中國產婦往往抗拒,經常發生護士拖拉強逼她們洗澡的窘況,就是因為中國人都有產婦洗澡會得風濕病的觀念導致。難道一些老男人患上風濕病也是產後洗澡的關系嗎?
民間的產後保養觀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也有一些不正確的東西附會上去了,以及錯誤的過分熱補,這一些就得小心分辨,以免誤人誤己。
一些產婦有“坐膜”(記自福建音zebbo)的習慣,坐膜就是洗陰戶。因為分娩後一段時間內會流出惡露(余血和濁液),陰戶會有異味及細菌滋生,這時候產婦坐在面盆里,以白蘭地酒洗陰戶,可以消除異味及避免細菌感染。做月內時,產婦及嬰兒不可外出,除了避免身體虛弱受到感染外,也認為產婦身體污穢不潔。然而,如今的產婦已經不再避諱而到處去了。另外,我國華人受到馬來文化影響,尤其北馬人會請馬來婦女來為產婦按摩腹部,除了可恢復產婦的腹部苗條外,也可避免子宮下垂。子宮下垂出陰戶外,則疼痛不已及行動不方便。也有一些人會以火烤熱磚塊,讓產婦站上去踏之,可消除風濕水氣。
另有一種叫做“帶流霞”的疾病,產婦患上後全身軟弱無力,以潮州籍婦女較常患上。治療方法以火爐在產婦房內起火,放上鹽巴燒之,這樣可退其疾。(以上專訪溫華)
台灣的帶流霞(霞亦作蝦)卻不一樣,《台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云︰“……佔者謂若有婦女在生產時,將臉盆的水看成流動的紅水則此孕婦為‘帶流蝦’之人,會因此而死……首先道士要‘請神’,準備好飯、金紙……和‘帶流蝦’婦女的衣服和鞋子,另外還要加上二碗生蝦,道士帶這些東西進入產婦房內,將碗放在床下,並以夾子夾起生蝦,用火燒死,再擺上鞋子,讓產婦在上面踩,做完以後,就將碗和其他供物丟到門外給煞神吃”。
我國與台灣的帶流霞(蝦),怎麼會是不一樣的詮釋及習俗呢?的確耐人尋味啊!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圖文:李永球。(2011年1月1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