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文丁曾經“遷鎮”
一提到甘文丁(Kamunting),都會想到政治扣留營,可見甘文丁因它而聞名遐爾。甘文丁是霹靂太平市管轄的一個地區,華社通稱“新港門”,或叫“新港”。
1840年代,原名拉律的太平發現錫米,華人蜂擁而至,不久又在甘文丁發現錫米,人們又蜂擁而往。太平的產錫區主要集中在“吉輦保”(Kelian Pauh),于是人們就將甘文丁稱為“新吉輦”(Kelian Baru)。然而,經過兩派華人秘密幫會爆發3次的“拉律暴亂”及霹靂馬來王朝王位斗爭之後,英殖民地政府趁機干涉霹靂內政,1874年1月20日,各造經過談判後終于達成協議,簽署了《邦咯協約》。旋後英政府規劃太平市區時,建議將拉律改名為“太平”,而新吉輦則用回舊名稱“甘文丁”,然而華社民間依然采用新港門(新港)到今天,不過近年來,甘文丁有逐漸取代“新港門”之趨勢,年輕一代已經不曉得新港門這個地名了。
歷史上,甘文丁是個小鎮,人口少,鎮區以華人為主。但說到甘文丁曾經“遷鎮”,這就十分鮮為人知了。
《太平古岡州會館館史》云︰“……至于太平古岡州會館之創建,似亦與1881年同時,距今106年其館址原建于甘文丁地區,後因錫船采錫,補價搬遷至太平神廟街另租屋宇辦理會務……”;《北霹靂太平惠州會館會史》云︰“……太平惠州會館創立于1877年,當時的會所設在粵東古廟附近的簡陋民房里,旋後于新港門舊甘文丁路建立一座古色古香的傳統建築,後來因為某鐵船公司向政府申請該地段作為開采錫米用途,政府因此征用而遷移及拆除所有建築,並作出賠償……搬遷初期,曾經在粵東古廟附近成立臨時會館,當時附近也有古岡州會館、嘉應州會館及潮州會館,都是暫借民房為會所。當時政府另外撥一塊于甘文丁路的地段作為賠償,于是在惠州同鄉們的鼎力襄助之下重建會館……”
重建的惠州會館保留其原來的“惠州會館”石門匾,上款文字為“光緒十四年仲冬吉旦重建”;下款“民國十二年重建”。光緒十四年即1888年,民國十二年是1923年,顯示目前的會館興建于1923年,舊會館在搬遷拆除前的1888年時曾經重建。
上述資料顯見甘文丁的遷鎮原因,是因為某錫礦公司為了開采錫米。該公司賠償給當地居民,于是整個鎮區就這樣給搬遷走了。錫礦公司采完錫米後,直到1948年左右,英政府將那個地方發展為一座軍營。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福德祠(大伯公廟)對面之處,遷鎮時間大約是20世紀初葉1910年代。
遷鎮時,有多少房屋被遷?多少社團被遷?這方面的資料應有保留在政府檔案里吧。多少古跡、民居、文物因為遷鎮而煙消雲散,且沒有留下照片資料,頗為可惜。目前甘文丁粵東古廟及月球茶室一帶的新港街場舊區,應該沒受遷鎮影響而保留迄今。
遷鎮時,錫礦公司不是強迫逼遷。訪問王亞龍老先生,他說英國鐵船公司買下所有人的房地,其父親不賣,他們也不強逼,可是鐵船采錫挖的沙石堆積在家外四周,出入十分不便,最後看破賣給該公司,另在新港街場第二巷買下4間房屋居住及經營生意。其外祖父也是遷鎮時搬到新港街場的。
星洲日報/文化空间·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2011.04.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