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代的搶匪幫
日據時代有一種數十人集體出動搶劫人民的匪幫,活躍於霹靂一帶。在前抗日軍人士的回憶錄里,曾經閱讀到很多這方面的資訊。
阿都拉西迪著《抗英戰爭與和平》里記述︰“那時,也有一股自稱是‘國民黨第四部隊’的強盜集團在當地活動,他們瘋狂地干下搶劫和強姦的罪行。另一方面,他們也假裝抗日。由於他們知道我是青盟盟員,想要利用我,就常常來和我商談問題,我趁機向他們提出必須真正抗日,不能對人民施加暴行,他們只是表面應付而已。由於強盜部隊的上述暴行嚴重危害人民,因此第五獨立隊駐在蘭玻的部隊便找強盜部隊談判,結果達成協議,其中一條是他們的部隊不能進村,並停止一切危害人民的活動;而人民抗日軍方面則為他們提供糧食及物質支援。但是,他們不斷違反協議,於是五獨負責人便派了一個華族干部和我一起處理這個問題。我們找他們談判,嚴正指出他們違反了協議,氣氛異常緊張,雙方都拔出了手鎗,但最後他們終於重新同意遵守協議,這樣我們就為當地人民解決了一個重大問題。”
上述的蘭玻,位於霹靂怡保和安順之間的一個小鎮。這一幫匪徒,活躍於霹靂中部一帶,據知,他們本是會黨之徒,多是廣西籍人,利用國民黨之名為非作歹。和平初期,曾經在大直弄活動,參與當地的洪門會對抗抗日軍。這一幫搶匪如何搶劫呢?這裡訪問一位曾經遭遇搶匪的人士來述說當年的經過。
羅寬平先生,1938年出生於霹靂,祖籍大埔客家人。大約4歲時的1942年,他與父母及叔父等家人住在霹靂江沙與玲瓏之間的一個小鎮“三十七碑”(KUAK),父親羅華新經營雜貨店“振和”,母親劉亞六。三十七碑以廣西人居多,居民以農業為生,栽種橡膠樹、煙葉等,附近有個淡邦湖,生產西刀魚,馬來同胞以捉魚為活。鎮里僅有兩排店屋,大約卅間店屋經營各種生意。
羅寬平說,日據時代的1942年某一天深夜,忽然雜貨店外的街道上傳來多響鎗聲,接,匪徒就大力猛敲店門。大家知道事情不妙,其父馬上爬到閣樓躲藏,其叔父剛好不在家,僅有母親及4歲的他,以及幼小的妹妹。母親馬上開門,匪徒們以廣西話問其丈夫呢?她說赴外地去了。匪徒先要了煤油,然後將綁上麻袋布的木棍沾上煤油點燃,這些火把將街道照亮,他們就沿戶搶劫。母親交上錢財,匪徒嫌太少,便以火將門簾燒了,門簾馬上火燃燒,母親驚嚇得大叫,可是門簾燒盡了並沒有引起火災,這不過是嚇唬母親的。接,他們就搶了雜貨店裡的糧食,如米、油、鹽、糖等物。他們也要棉被(紅色毛毯),但被其母先一步丟進缸內浸濕,他們因此找不到棉被。一般上,匪徒會對男人動粗,對女性則不會,所以其父才躲藏起來,由其母親應付匪徒。這班匪徒大約數十名,作普通人的穿着。
翌日早上9點,日本軍警來到,把所有店裡的人叫到街上問話及錄下口供。事後其父覺得不安全,就結束生意舉家搬到江沙“隆幫”(寄居)親友家,數個月後父親也患上肺癆而亡。過後他們租了一位馬來同胞的土地栽種蔬菜為活,直到和平。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11年7月10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