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理髮店的“牽風”

理髮店的“牽風”

什麼是牽風?那是古代的人力“吊扇”。古時候沒有電流,理髮或飲食等店沒有電風扇,顧客長時間坐在店裡難免感到悶熱,於是就有了“牽風”的出現了。
2003年1月6日訪問了太平老人院的黃女士(82歲),她是太平人,父親黃奕蝦(俗稱黃仔蝦,福建南安人)在太平古打律門牌85開啟“源來”理髮店,店里就有“牽風”這個東西。那是一塊大白布,兩頭各有一根木棍橫撐開(如一幅直掛的中國書畫),下面棍子有一條繩子系,白布就懸掛在屋梁下,由下面的一個人牽動繩子,白布就會前後擺動,如此習習涼風就從上面流下來,下面的人們就會感到涼爽多了。
她說,這個東西(動作)就叫做“牽風”,當時其弟黃德星就協助父親在牽風,後來上世紀30年代有了電流,就改裝上電風扇(吊扇),牽風退出了歷史舞台。
當年其父為人剪個頭髮,包括剃面才收費4角(40仙)。當時福州籍的理髮師猶在路邊或樹下為人理髮,後來有7位福州理髮師聯合創業,大約於1939年在古打律門牌132號開啟“三山”理髮店,收費更加便宜,只收3角,而且又快。黃仔蝦還包剃面,所以很慢,生意被搶去很多。黃仔蝦聘有6名“估俚”(工人),所賺的錢在晚上打開錢櫃時,五五分賬,頭家拿一半,另一半由6名工人平分。
三山理髮店則采取六四分賬,老板拿6份,工人平分4份。黃仔蝦的收入後來愈來愈不好,競爭不過三山,又因其子德星不喜歡理髮,最後就結束了生意。
她說,其弟德星不喜歡理髮,就改去學習磨刀,初期無論磨什麼刀均是收費一元,後來去檳城發現當地采取分類制度,剪刀、菜刀等分收費,他才仿效之。
太平市民李瑞榮老先生(俗名火水,84歲)說,大約1938年,其家人住在古打律127號的店屋,半間店屋就出租給兩位福州理髮師,此店比三山理髮店歷史還早,這里也有牽風。牽者就在店里的木板牆壁(不透風的屏風,將店與內部隔開)後牽動繩子,年小的他因為好玩,也曾幫忙牽過風。他說牽風的風力不是很大,後來有了電流,就有人開始裝電風扇了,可是還有許多人家為了省錢沒安裝電流的,依然以大光燈來照亮做生意。
在一些電影古裝戲里頭,如果有注意的話,就會看到牽風,尤其在茶樓酒樓飲食店里。李瑞榮說太平只見過理髮店設有牽風,其他商店包括飲食店不曾有過牽風這個服務。
三山理髮店的股東之一何光輝當年曾遠赴新加坡學習電髮,拜師學成回來後在三山為人電頭髮,三山也成為太平市首間擁有電髮設備的理髮店。當年生意競爭,尤其華人社會的競爭更是激烈,唯有適者生存,所以源來競爭不過三山就是一例。一般華人商家均以物美價廉,服務周到,信用誠實,先進技術,甚至減價來拉客,可是某一些人卻不以為然,一直丑化華人,說華人商人都是壞人,不擇手段欺騙顧客來賺錢。欺詐顧客的壞華人商家當然也是有的,這只是少數,不能因此一竹竿掃倒全船人。
靠實力打拼,激烈競爭,辛苦操勞,靈活變通,還是傳統華人的經商之道。
(星洲日報/田野行腳‧文:李永球)2011.10.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