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上的“母舅”
福建古俗對母舅(舅父)非常尊重,婚喪禮上母舅是重要人物。民間俗語有“天有天公,地有母舅公”或“天有上帝公(玉皇上帝),地有母舅公”,義為天上最大的是天公(玉皇上帝),人間最大的是母舅。
古時候喪禮上倘若是母親逝世,得等待舅父來觀察後才可入殮。如果是被虐待而死,那就有好戲看了,母舅將會責罵或痛打外甥,或不允許蓋棺下葬等等。所以有“死老爸扛去埋,死老母等母舅來”之俗話。
外甥結婚,母舅最大。傳統上得呈上“十二版帖”邀請母舅。一般的帖是三四版或五六版,母舅的帖是十二版,是最多版的帖。所謂十二版,即以一張紅紙折成齒狀的十二版頁,是最高的禮數。
而母舅接到十二版帖後,得贈送一幅“母舅聯”以祝賀外甥新婚。楊炯山編《結婚禮儀》對母舅聯是這麼解釋︰“外甥娶某(結婚)時,母舅居尊;外甥女嫁翁(結婚)時,母舅居卑。由於外甥結婚,母舅的身份居於尊位,所以母舅贈送物品,必定受到青睞與殊榮,從20世紀中葉以前,數百年間,結婚時,以母舅居上席,母舅未出席時,不得上筵,有時甚至外甥必須去跪請母舅,近年已無此例。”
所謂母舅聯,即以紅紙寫上對聯,再貼在布上,分上聯、下聯及中款,對聯有5字、7字或多字聯,中款則為一個“囍”字或4字吉祥詞。通常在婚禮前一天張掛在大廳最顯眼之處,直到12天或4個月不等時間。在婚禮宴會上,母舅必須安排坐在大位(尊位)。
對於母舅在婚禮上的尊貴,大山腳的王山野先生說出一個民間故事:相傳古時候福建泉州有個秀才,赴京趕考三科(3年一科)都落榜,9年來考不上,埋怨不已,因此在家鄉做個教書先生,不再赴考。他有個外甥,父母俱亡,由他養大。外甥長大後,經過他的教育,知書達理,於是他建議外甥赴考,那年外甥名落孫山,3年後,他再鼓勵外甥赴考,這次他向天公祈求,保庇外甥高中,結果外甥不負所望,果然高中狀元回鄉豎旗祭祖謝天地,可是其母舅等不到這一刻,早在外甥回鄉前就逝世,只留下一幅對聯送給他︰“十年寒窗承親意,一舉成名謝天恩。”後來,其外甥結婚當天,將此對聯懸掛在大廳處,由於父母俱亡且無親無戚,為了感謝母舅養育之恩,就在婚宴尊位擺上筷子及碗給母舅,希望在天之靈的母舅來饗之。從此泉州風俗就有了母舅聯掛大廳,母舅坐大位之俗了。
大約二、三十年前,王山野曾經在外甥結婚時坐大位,他們兄弟5人,他居第四,其姊安排他為“母舅”代表,坐在婚宴上的尊位。當時是在家裡宴客,八仙桌(8個人坐的方桌子)擺在大廳里,大位是面向大門,背向大廳神案的那個位子,他就坐在那個位子上。那天是婚禮前一日的“鬧廳”日,新郎也一起在主桌上,不過新娘尚未娶過門。
上述畢竟只是個傳說故事,不能當真。事實上,母舅在婚禮上的重要,應該解釋為母系社會的遺風。福建民俗保留一些古俗,母系社會的母舅為尊習俗,就從福建婚俗的十二版帖、母舅聯及母舅坐大位中可見一斑。如今,福建婚禮對於母舅也平常看待,母舅已少安排坐大位,我們的婚禮也不再有人贈送對聯,母舅聯更是消失殆盡。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脚。文:李永球)2012.9.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