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名,老地名
我國許多地方的街名及地名,除了正式官方名稱,有一些會有另一個屬於民間的名稱,這些民間俗稱雖然庸俗,卻十分地道親切,一下子就叫人牢記在腦海里。
民間俗稱在新加坡、檳城等地有很多,太平市則較少。
為什麼呢?一時也說不清楚。舉些例子,太平的Main Road、Kota Road、Market Square、Barrack Road,華社都直接音譯為敏律、古打律、巴剎邊或萬山邊、馬力律,罕有民間名稱。
太平街名中僅有少數有民間俗稱,如今這些老俗稱逐漸被人淡忘。最特別是務美街(Boo Bee Street),以前稱為“日本橫街”。其實它是直街,怎麼會叫作“橫街”呢?相信受到檳城的“日本橫街”街名影響。太平的日本橫街之得名,乃源自這一條街在二戰前是日本籍妓女雲集之處。曾經訪問一位王君(已故),他經常光顧,贊美日本妓女溫柔體貼,叫許多男人如痴如醉。日本相信優生學,認為異族混血的人比較聰明,據說這些妓女懷孕了,就送回日本生產。所以,當有一天在日本遇到似曾相識的面孔時,不需要大驚小怪,這些或許就是我們馬來西亞廣大同胞優生後代的至親哦!
Market Road在今天的華社里,是採用音譯街名“馬結律”,可是早期民間擁有本身的街名。馬結律很特別,被一座老萬山(老巴剎)橫隔而分成兩段街道,東部靠近太平山那一段民間稱為“白鐵街”,舊時這裡有多間白鐵店及銅錫店而得名;西部靠近舊回教堂的稱為“崩弟仔街”,這裡因為有許多印度高利貸的“崩弟仔”而得名。如今,白鐵街僅剩一間白鐵店,後來發展是金店林立而被民間改稱為“金店街”。
Harrison Road(哈里盛律)在我國獨立後改名為“鄭亞養路”(Jalan Chung Ah Yong),後來又改為“林瑞安路”(Jalan Lim Swee Aun).。民間通稱為“城隍廟街”,因這條街上有一座百年城隍廟。
“13間”地名位於太平市印度回教堂一帶,那裡是古打律的盡頭,剛好有一排13間的店屋而得名,後來又增建幾間店屋,但地名依然叫做13間。
太平有個新村叫“保閣亞三”,以前民間俗稱“日鐵”,那是日據時代時,日本在這裡開設一座鐵廠,民間就將此處喚作“日鐵”,不過此地名如今已被人們漸漸忘掉。
太平郊區峇東有個地方叫Teluk Kertang,華人民間叫做“二關”,那是源自百余年前的第3次“拉律暴亂”。將地方命名為“頭關”(此地名在何處已經不詳)、“二關”,可以想像那是戰場上的劃分,各關派人把守,前後相互呼應,攻守兩利。也是郊區的Chankat Jering,被華人民間稱為“新路口”。
在太平北部郊區有個地名叫Sungai Gedong,華人民間通稱為“三鐳渡”,得名於昔年乘船過河得付3分錢(三仙,民間通稱三鐳),故有“三鐳渡”(3分錢渡河)之名。無獨有偶,霹靂州南部安順也有“三鐳渡”之地名,也是因為3分錢渡河而得名。
民間俗稱真有趣,告訴我們過去那裡曾經有過什麼建築及行業,甚至是多少錢乘船過渡,趣味十足啊!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12。8.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