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早期的出殯行列
劉金龍先生(1939年生),檳城人,祖籍福建南安縣。其父劉福慶在檳城開啟“新德發”(後改名劉福慶)糊紙店,從事殯葬業。他從小協助父親生意,後來到潮州劇團當樂手,最後自己在檳城成立潮州鑼鼓隊及西樂隊,其潮州鑼鼓隊附有“漆面”表演,即潮州小型“土戲”,在出殯隊伍中沿街唱戲,劇目有《桃花搭渡》、《文武雙球》、《周不錯算命》、《番姑擔火》等,目前已退休。因為從事的行業,對早期檳城的出殯行列非常熟悉,故專訪他口述昔年的情景。
劉金龍說,以前的出殯行列以旌行在前頭,有一對旌鑼跟隨敲打(9下),敲者身穿清朝藍色長衫,戴碗帽(瓜皮帽),鑼槌的頭綁紅布。然後是紅燈彩或是“公司”紅燈彩。所謂公司,就是逝者有參與的血緣或地緣組織,如福建會館、陳氏宗祠等,因為是會員或其至親逝世,公司就得派出紅彩(或紅布)及紅燈執紼,而喪家得向殯儀公司租一對“蓮花牌”(以長棍支撐的布對聯,上下各有一朵蓮花圖案裝飾,故稱),由兩個人持陪在公司燈彩旁游街,有錢人家則租了兩匹馬,讓手持蓮花牌者乘坐。
再來是粗吹(兩枝嗩吶)、白鑼(一對,敲5下,鑼槌的頭系白布)、嗆鼓(魂鼓)及白燈白彩;白燈彩必須有粗吹、白鑼及嗆鼓的隨同伴奏。然後是囝婿(女婿)聯軸彩(一副對聯、一幅橫幅)、藍亭(囝婿亭)及“囝婿吹”(即八音吹,計有笛子、二弦、木魚、狗叫鑼等8樣樂器),接是穿插眾多親友贈送的軸(輓幛)及鑼鼓樂隊。軸以長棍支撐後請人手持游街,後來改為聘請三輪車,將軸安插在車上,左右各一幅,到最後是將所有的軸一一掛在羅哩(卡車)上,方便多了。囝婿聯軸彩、藍亭及囝婿八音吹,均是女婿出錢訂制或向殯儀公司租借的,在以前得花費40元。
最後是孝子吹(八音,8或6名樂手,穿白色長衫,戴草帽)、白亭、魂身轎及棺罩。白亭就是香亭(內放香爐),倘若要供奉逝者,香爐內的灰就換上墓土,不供奉就放在墓一旁。魂身轎是供紙制的魂身乘坐。華麗的棺罩呈八角形,其內是棺材,由人們抬動游街。
劉金龍說,囝婿亭和白亭的花卉是以紙做的,淋到雨就得換過,不然可以耐用10次。而棺罩的花卉等物則以絹綢布料所制,可以耐很久。棺材之後是孝眷及眾親友的送殯者,之後還有一隊叫做“押後吹”的樂隊,此樂隊乃有錢人家才會有,是以一枝嗩吶、二弦、狗叫鑼及一面小鼓(或僅是一對嗩吶)組成。送殯者听到此悲哀的樂聲,一般都會哭泣。
如果是有“點主”的,點主官身披紅綾坐在車子里,在墓地點主時,得奏起點主吹(八音),據說鼓吹一響,妖魔就會逃跑。
劉金龍口述的檳城早期出殯行列可謂十分珍貴。他說的白鑼,應該就是太平的“姓氏鑼”。另一方面,他說的出殯行列以紅燈彩在前,白燈彩在後也很不一樣。根據個人調查,通常都是白燈彩在前,紅燈彩在後。當“返主”時,才以紅燈彩在前,白燈彩在後,沿來路又吹吹打打回喪家去。
(星洲日報/田野行腳‧。圖文:李永球)2012.3.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