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禮及上頭
漢服朋友黃競隆及劉心晴在上個月結婚,競隆對古代漢文化十分熱愛,特地以古代儀式來行成年禮及婚禮。漢服同道們因此成立一個工委會協助之,我則受委為顧問。他們很熱誠,紛紛上網找資料,古代儒家婚禮及成年禮在《儀禮》及《禮記》有詳細的記載,這個資料要找並不難,而我則提供本地閩粵等籍貫的上頭及婚俗資料。
在我國,婚禮前一夜先舉行“上頭”,它就是古代的成年禮。而黃競隆及劉心晴舉行的古代成年禮則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
成年禮與上頭有什麼分別呢?
成年禮儀式是男性冠者行3次加冠禮,女性笄者行3次加笄禮。首次,冠者及笄者身穿白色中衣舉行“初加”,冠者初加“幅巾”,笄者初加“髮笄”(木髮笄)。非常可貴的,競隆及心晴都留長髮,如此在盤髮成髻時就非常傳統了。在初加時,他們先梳成雙髻從房里走出到大廳,然後將雙髻打開,再結成單髻。雙髻是未成年的裝扮,盤成單髻,身分就轉為成年人了。“次加”,冠者穿深衣,除下幅巾,加上“梁冠”;笄者襦裙,取出髮笄,加上“髮簪”。“三加”,冠者穿衫和腰帶,除下梁冠,加上“爵弁”;笄者曲裾深衣,取下髮簪,加上“釵冠”。
接舉行“置醴”。古代未成年不能喝酒,冠者及笄者行置醴後就可以了。他們先將酒撒些在地上(祭天地祖先神明),並象征性沾嘴唇,表示已經成年,今後可以喝酒,接是吃飯,但他們接受我的建議,改為本地的吃“上頭湯圓”,由父母各喂食兩粒。
最後是“表字”,即為冠者及笄者取字。古人先有“名”,成年禮後方取“字”,表字習俗在我國盛行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逐漸式微。如今,競隆及心晴是表字文化斷根大約50年後,又有“字”的首兩位華裔。他們也接受我的建議,即將取好的“字”先書寫在紅紙上,裝框以方便懸掛于家中。競隆表字為“旭”,心晴表字“晨熙”。我們的“名”有分字輩,傳統習俗上,“字”也有字輩,可是字的“字輩”因為取字習俗的式微而消逝了。
整個儀式前後還得恭請神(祖先)到來觀禮,過後再送神回去。冠者及笄者都得跪拜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古代成年禮必須穿3件不同的衣服,3次加冠(女性加笄),演變到今天的上頭,是梳3次頭髮代替3次加冠,以及只穿一次中衣及一件外衣,而不是古代的3件,顯得有些簡化,不過上頭也是要跪拜父母以感謝養育之恩,這一點與古傳統是一致的。
現今的上頭源自成年禮,經過長時間的演變,當然會有些不同的地方。傳統的成年禮非兒戲,莊嚴隆重且意義深遠,所以心晴在成年禮後向父母跪拜感恩時,一時感觸而淚灑現場,引起觀禮的嘉賓亦隨落淚。
競隆(其實他表字後應該稱呼他的字——旭)的成年禮是按照傳統進行,不是在搞噱頭或博宣傳的做戲!他在部落格說︰“無論別人怎麼說,說我們演戲,復古,搞創意也好,行成年禮的年齡太大,準備不周全等,但我們身體里早有等待祖先召喚的血液正在沸騰,心里有那份感動,一心堅持把這麼有意思的禮儀復興在民間。”一番肺腑之言,語重心長,總是令人激動不已!
(星洲日報/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2012.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