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魂氣歸天

魂氣歸天

大馬華人民俗文化工作者李永球的新書《魂氣歸天》賣得很好。至今舉辦過數場的簽書講座,每一場爆滿,帶去的書都不夠賣。月底,他還會到新加坡去,那裡的讀者引頸長盼,等著聽他說瀕臨消逝的,沒人關注的,他急著“搶救"的傳統喪禮禮俗。
他本人對坊間的熱烈反應受寵若驚,那是他從事田野民俗研究以來,用最長時間寫,卻也是反應最積極的民俗之書。無他,坊間對這些傳統知識極度渴望,線索和資源卻那麼少。
有趣的是,舉辦過的講座上,他會把自紮的紙屋焚燒,寓意宋代高菊澗《清明》詩。(詩的內容是當祖先看到紙錢化蝶時,看到後輩的孝心,在墓中也會微笑不已。)
本地華人的傳統人生禮俗(誕、冠、婚、壽及喪)中,喪禮的禮俗保存得最好。其他的不是消逝了,就是被更新和改變得面目全非。華人傳統喪禮在面對新時代的改革和環保之名中,尤其受到考驗。
對這些各籍貫和信仰之間不可侵犯的喪禮禮俗,一遇批評,就有不休的爭論。
“人們動輒以迷信和不環保攻擊華人傳統喪禮,可是偏偏這些批評者卻在享受冷氣機,坐不環保的汽車。允許本身不環保,卻把矛頭指向人。"每次面對一些團體他都這樣回應。而他這個論點,我每次聽,都還是忍不住要舉腳認同。
是的,社會越進步,禮俗之事,人們都說,能免則免,方便就好。很多時候,在不知之下,誤解連連。瞭解這些傳統禮俗,不是要人回到從前,而是知道生老病死的初衷。
李永球的喪禮之書,成為坊間對死後禮俗的求知之庫,讓我想起一位曾到香港學習華人傳統婚嫁禮儀的朋友,她返馬後自組婚禮專賣店,也積極給新人灌輸許多他們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存在誤解的婚嫁知識。具備這些知識,反而讓她的專賣店成為州內最受歡迎的婚禮店。
這些禮俗本來就具備社會最基本的教育功能。箇中蘊含的智慧,不也是培養東方人的優良價值觀的來源。所以,不知禮俗,不求事實,則不要胡亂批評。
(光明日報/好評‧文:張麗珠)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