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重兴丧葬礼仪(序李永球著《魂气归天——马来西亚华人丧礼考论》

重兴丧葬礼仪(序李永球著《魂气归天——马来西亚华人丧礼考论》

將民俗作爲一門學問來研究,是一百餘年的事情。歷來,婚(婚姻)、喪(喪葬)、壽(做壽)、節(節日)是華人社會生活中非常受重視的活動,華人對死者之關注、喪葬禮儀之繁複也爲世界各民族所不及。李永球君著《魂氣歸天——馬來西亞華人喪禮考論》一書,便是研究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民間喪葬禮俗的考察力作。據友人介紹,李君感興趣於此,獨自研究此領域達二十餘年,多有心得,著述頗豐,多所發表,使我一見李君便心懷敬意,有相恨見晚之感。彼囑余爲此書寫一序言,不揣冒昧,深爲惶恐,慮余之淺陋不能爲李君大作增輝,反遭人詬病。
研究民俗學,大體分爲兩個方向:其一是研究古籍文獻。即從歷代的古籍、地方志、民間生活載記等文獻中去發現過去社會生活中的民俗習慣,相當於進行挖掘性研究。比如,中國二十五史中的“傳”、“志”中就有大量的古代民俗、喪葬禮制的記載;此外,一些筆記小說類書,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明清人的《警世通言》、《警世恒言》、《喻世明言》、《金瓶梅》、《醒世姻緣錄》、《聊齋志異》、《紅樓夢》,《日知錄》等作品中,也有大量的喪葬禮俗的描述,據此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今天的喪葬禮俗何以如此。其二是田野調查。即從現在的社會生活中去發現並記錄民俗規範,所謂“活着的民俗”。這兩種方法可以相輔相成,相互印證,李永球君著《魂氣歸天——馬來西亞華人喪禮考論》一書便屬於田野調查方法的範疇。他長年奔走於馬來西亞的城鄉,親歷各地華人社會的喪葬場景,記錄下華人治喪的民俗規範,乃至各地的相同之處和相異之處,進而揭示出這些風俗之中包含的“文化”內核,如華人喪葬活動中所包含的“孝道”文化。這實在是一件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情,功在當代,利於後世。
中國自1949年建國後,大陸歷受各類政治運動與狂熱思潮的洗禮,將傳統的民俗其中包括喪葬禮俗,一概視爲“封建主義殘餘”,不遺餘力的予以剿滅。五十年間,歷兩代人,以致後來人都弄不清楚應當如何給亡故先人治喪,乃至於父母在世時應當如何孝敬他們都搞不清楚了。我們是1995年秋季開始招收學生進行殯葬職業教育的,迄今十六年了。那時中國大陸殯儀館中人們在亡故父母的喪禮場面上,只知道放一首《哀樂》、三鞠躬、繞場一週告別遺體,十分鐘完事,被人戲稱爲“一三一”模式。一次,我問一位約三十歲的縣級殯儀館館長:你們那裡給父母治喪時孝子行什麽禮?他說是“三鞠躬禮”。我問:“孝子女爲什麽不行三跪九叩首大禮”?他張口就答“那是封建迷信,不是早就廢除了嗎?”我向他解釋,父母有養育之恩,尤其是母親有十月懷胎之苦,冒死將你生出來,抱在懷中三年,終身關愛你,現在他(她)們死了,行三跪九叩首禮難道過分嗎?怎麽就是“封建迷信”呢?爲什麽行三鞠躬禮就不是“封建迷信”呢?吊唁來賓們行三鞠躬禮,你也行三鞠躬禮,這如何體現養育之恩、如何體現血緣差別呢?他聽後表示,我確實沒有認真想過這一問題,您這一說,我懂了,是應該行三跪九叩首大禮。我在殯儀館觀摩過很多場治喪禮儀,很多孝子女們悲痛起來時,竟自發地爬到地上對着靈柩瞌頭,好象是在對死去的父母表達着某種疚意,對來賓們瞌頭表示致謝。每逢此時我就深感“禮失”久矣!我們在殯葬禮儀教學中,向每一屆學生告誡:給父母治喪時,孝子孝女一定要行三跪九叩首大禮、給祖父母一輩人行一跪三叩首中禮、其他人則行三鞠躬禮,以體現孝道精神和喪禮的血緣等差。希望通過他們將此禮推行到全國去,以期恢複中國傳統喪葬禮儀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份。十餘年間這一做法似乎比較成功。
2000年我初次到台灣訪問,後來又數次到馬來西亞華人社區交流,發現那裡的喪葬文化中的傳統部分(尤其是孝道)竟保存得很好,方悟出二千餘年前孔子“禮失而求諸野”(《漢書•••藝文志》)之言不誣。李永球君書所載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民間治喪禮儀,就可以使我們看到華人傳統的喪葬文化之大概原貌。
當然,現代社會在人口密度、生活節奏、價值觀念等方面均與傳統時代大異,社會禮俗其中包括喪葬禮儀自然也會要改變,而我們研究傳統喪葬禮儀也並非就是要全盤恢復。那麽,其意義何在呢?余以爲,研究傳統就是爲了要發現傳統中有價值部分,找到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聯系紐帶,在我們改良喪葬禮儀時,能將傳統喪葬活動中那些有價值的“文化”精華,諸如孝道、恭敬、謹慎、互助聯誼等繼承下來,並在現代社會的舞台上以新的形式重新構建起來,以淳化人心、美俗睦鄰、和諧社會關係。
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斬斷傳統,就像一位成年人不可能斬斷與幼兒時期的聯系一樣,父母的遺傳基因、幼時的教育、家庭的氛圍、所處的社會環境等等一切因素無不都在影響着人的一生。
是爲序。
中國/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 殯儀學院 王夫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