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茶室
坐落在太平市中心的和平茶室,是外來游客喜歡參觀之處,它與比鄰的整排海峽殖民地風格建築物,為太平市唯一的一排,因此彌足珍貴。和平茶室以精致的建築物及華麗的裝飾物吸引來自各方的游客參觀。
海峽殖民地風格建築物以檳城最多,太平僅有和平茶室一整排而已。和平茶室建于1928年,首任業主是謝昌輝,接下來的業主依序為杜榮和、馬吉蔭(譯自Mah Keat Yim,信托業主)、邱武意(譯自Khoo Boo Ee)、邱璧榮(譯自Khoo Paik Eng)、邱宗文、南益樹膠公司。到了1959年,南益將此店轉售予以張亞平為首的8個福州人,以經營和平茶室。
張亞平(1924-1981),福建福州府閩侯縣厚美鄉人,11歲隨親戚南來檳城當咖啡店員,1954年到霹靂的瓜拉古樓自創“祥發”咖啡店,1956年遷居太平,與兩位同鄉合股經營“和平”茶室及旅社(Peace Hotel)于依斯甘達路30號,3位股東中,他居大股。福州人合股咖啡店有數種經營方式,和平茶室的方式是由張亞平經營,然後按月分利予股東,因此每個月月尾就有個“吃月尾飯”的股東餐會,除了吃飯,張氏就將盈利分予其他兩位股東。當年的華人做生意全講信用,股東之間相互信任,盈利得分予股東。福州人就是這樣靠信用而將生意愈做愈大。倘若有誰不守信用,馬上會在族群中名譽掃地,引起大家的鄙視及不信任。
1959年隔壁32號的南益樹膠公司欲出售店屋,張亞平決定買下,卻苦于資金不夠,于是再向同鄉招股以籌資金,最後招到8位,即張亞平、李振綏、張善善、王觀深、薛宏官、薛湘霖、王德永、王依炳。買下後和平茶室及旅社就搬遷過來繼續營業,于5月1日開啟,昔年樓下還設有小酒吧,售賣色酒。
初期的和平茶室經營方式是數位股東聯合經營,選出一位股東為經理,所得盈利再分予股東。現在是由股東之一的李振綏之子承租經營,股東則分享租金。
和平茶室的建築特色是海峽殖民地風格,古跡保護工作者陳耀威將之歸類為“晚期海峽折中式”,特色是結合中西建築文化于一體。其雕刻裝飾物極多,進口的瓷磚呈現立體感,灰塑的浮雕藝術作品布滿牆壁,室內的精美木雕,古色古香。在成為和平茶室之前,建築物保留原貌,為了擴大空間經營咖啡店,就被修改一番。昔時,室內有個天井,雨水從天上落下或從牆壁內的水道緩緩流下,再從灰塑的魚嘴中流出,落下天井下的平台,最後從下水道排出外面水溝,這樣的設計實在精巧,可惜拆除了。屋頂外觀頂部有精美的灰塑藝術品,樓下每根石柱上有一個張嘴的灰塑獅頭,格外威武!
十余年前,柔佛工大學生到來測量和平茶室,學生找上我陪他們走一趟,當我們步上天台時,發現天台處被洋灰填滿,雨水不再流往天井處,所以天井封蓋,下面的灰塑魚被拆除。我也發現原來獅頭也是有排水作用,雨水從天台流進藏在牆壁內的水道,再從獅頭嘴巴噴出,流落水溝里。獅頭嘴巴里有鐵水管,可是都被洋灰填滿失去排水作用了。關于獅頭是天台排水出口之說,陳耀威也是這樣認為。
和平茶室為游客講述美觀的建築風貌,也為人們講述福州人與咖啡店的故事。
(星洲日報/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2012.1.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