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峇東和港主

峇東和港主

峇东河对岸尚有几家炭窑公司在经营
牛弄的原址已经见不到牛弄,现在是峇东二关新村
霹靂太平的峇東(Matang)漁村也有港主?這一點幾乎很多人不知道。港主這個名稱在我國采用已經有數百年之久。峇東的港主並不像某些地方的港主獲得統治者的港契委任書,它其實就是地方上的領袖,也不知道為什麼就這樣被華人民間稱為港主。
峇東是太平最老的港口,昔年進出太平,只有這一條海上之路,人們從檳城來到太平,就在峇東登陸,再乘馬車等交通工具進入太平。直到1885年我國第一條鐵路建成,即從太平到砵威(十八丁)的火車通行,峇東港口才逐漸由砵威取代。雖然如此,峇東港口依然有一個“牛弄”(倉庫,馬來話gudang),還是有貨船來往上下貨物。在19世紀末葉的牛弄管理人是邱天仁(?—1956年,祖籍福建漳州海澄新江),他也就是峇東第一位港主,夫人李美娘,育有3子3女。邱氏在峇東除了經營牛弄,也是一名炭窯頭家。
一些人對歷史不了解,竟說炭窯業是日本人在日據時代從泰國帶進來燒火炭的技術,並開始在北霹靂沿海經營。殊不知我們華人早在日據之前就在燒火炭,從事炭窯業了,邱天仁就是其中一位戰前炭窯業經營者,同時期的峇东炭窯老板尚有陳性毝及吳同成。
大概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人將彎曲的峇東河改為直線,雖然省下時間及縮短航程,可是因此導致峇東河的泥沙淤積,河床愈來愈淺。舯舡不能進入,牛弄也因此煙消雲散。日據時代,太平聞人王鼎碧因為在福建會館對面的住家被日軍征用,在牛弄處蓋起一間浮腳屋。大約在1971年,位于外島的峇眼漁村漁民集體搬遷,移到牛弄原址居住,牛弄也就成為今天的二關漁村了。
當河床淤積,運載米糧等商船不再進入峇東後,峇東就從此從歷史港口光榮退休。在邱天仁掌管時代,他的下屬均是來自福建泉州晉江東石鎮的人,這班碼頭搬運工人後來大部分移居太平市,當時他們聚居在峇東,所以就在當地成立了“仁和公所”,這是屬于鄉鎮級的地緣組織,也是峇東唯一的地緣性組織。
邱天仁為人古道熱腸,見義勇為。日據時代,峇東有5個漁民,即溫文普、黃則信、李亞望、李亞眉、陳亞嫻被人誣賴為海盜而扣押在檳城監獄,5人在監獄里被錫克及印裔警方人員毒打。尤其黃則信遭受殘酷的虐待,受不了以叉子刺喉嚨自殺,幸大難不死。邱天仁獲悉後自告奮勇,親赴檳城營救這些同鄉,可是一位印裔日軍警方人員狼假虎威,連他也扣留,對他毆打。最後幸虧獲得親友搭救,一伙人才放出來。日軍獲悉他們被冤枉遭毒打,允許他們報復毆打這班警方人員,邱氏等數人吞不下這口委屈,就以拳頭揍了這班日軍爪牙幾下泄恨。當溫文普回到峇東的家,其長輩準備了烘爐火令其從上跨過,並吃面線雞蛋討個吉利,驅除不祥!(專訪溫華)
邱天仁晚年時,港主地位就由另一位峇東人林光興取代,他懂得英文,人們面對政府事務不能解決,紛紛拜托他幫忙處理。就這樣,林氏就代替成為港主。當然這些港主只是名譽上的尊稱,實際上乃地方上的頭頭,人們有事情都會尋求他們的幫助。
對于地方領袖,太平及北馬多數稱為“家長”,峇東這個“港主”稱謂是個特例!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圖文:李永球(2010年9月1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