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謝土和墓碑文字

謝土和墓碑文字

太平的百日祭上山谢土仪式,墓碑挂红布插金花,其余祭品摆在拜桌之下。(赖亚泰提供)
马六甲客家人的谢土仪式,墓上插一棵系有12封红包的数。(廖铭安提供)
子孫都希望祖先入土為安,有個永遠長眠的居所。于是,就建築了美觀堅固的墳墓。建造墳墓,有些會事先選擇好風水地並做好“活風水”(生基)。那些沒有事先準備者,就在逝世後由孝眷匆忙擇地做“風水”(墳墓)。由于時間緊迫,選好了地後馬上舉行“破土”儀式,祭拜墓地后土並以鋤頭鋤一下土地,即刻開工築墳墓,先築起壙穴,待下葬後再築好整個墳墓建築。做好了就舉行“謝土”,通常選在百日前或百日祭當天。設使來不及完成,就待百日後竣工另擇日子謝土。
謝土(完墳)儀式得準備4副三牲,一副祭拜冢山廟祠的福德正神,一副祭祀墳墓旁的后土神,一副祭拜墓位前,一副祭祀墓後,墓位前還得有12道菜碗(菜肴)及12碗飯,現在有些簡化剩下6碗。此外,還有水果、糕等祭品。如果是雙壙墓,得有一盤紅色的米糕供奉予未亡的配偶墓位前。墓碑及後土都得掛紅布及插上金花,還得以針穿了一串紅棗和龍眼相間的繩圈,套在墓碑上。墓後由墳墓建築匠師插上一枝“”(福建音khit,義為木釘、木樁),供上三牲祭祀後,匠師就念吉祥的“四句”,孝眷齊聲回應“好”,接他才將拔起。墓後的三牲歸匠師所得,也得給一封紅包他。最後是焚化紙錢。(專訪溫華、周亞林,太平)
馬六甲客家人的謝土習俗略不同,百日祭當天早上,孝眷先在家祭拜四角(四方)天地神明、靈位和祖先,接合爐,完畢後焚化紙錢。然後全家換紅色裝飾,再上山“完墳”謝土祭祀一番。先給墓碑及後土系上紅布及金花,在墓背冢土上插上一棵上有12封兩毛錢紅包的樹木,再鋪上五色紙,點燃香燭圍起整個墳墓,撒上五谷種子,最後焚化紙錢等冥器。祭祀後每位孝眷都得吃一點點發糕以求興旺好運。(專訪廖銘安,馬六甲)
墓碑的文字,分為中榜、上款及下款。墓碑最上端是鑿刻我們祖先的籍貫,諸如︰廣東番禺、台山、嘉應州、潮州、大埔;福建南安、安溪、海澄、漳浦等等。福建人的墓碑有些是不刻籍貫,而是堂號或郡望,好像紫雲(福建泉州黃姓)、西河(林)、穎川(陳)等等。還有一些福建墓碑刻的祖籍非是縣級的,乃鎮級或更小的地名,如︰新江、莊江、松蓮等等。無論是堂號、郡望及生疏的偏僻小地名,均難于查找出墓主的祖籍地,不宜采用或采用之外也加上詳細的籍貫。我們的祖國是馬來西亞,但是對于祖籍還是必須懂得的。
上款多是鐫刻墳墓建立或重修的日期,很多都將墓主的逝世日期列明,讓子孫知道以方便忌日祭祀。下款則列出子孫的名字。部分的客家人及潮州人都不列出子孫名字,如此則導致很難知道其後代是誰?有多少子孫?子孫的資料是珍貴的家族資料,是編排家族歷史的重要成分,應該詳列出子孫名字。早期火化者的骨灰龕小小神位上,也是有子孫名字。後來某些人開始誤導,說活人不能與死人同在一起奉祀,就不再列出子孫名字了。這是錯誤的說法,墓碑及神位上我們拜的都是中榜的人士,子孫都是奉祀者,怎麼會成為祭祀的對象呢?
中榜刻上墓主名字,一般以“顯”開頭,如父親稱顯考,母親為顯妣等等。“顯”是對長輩的尊稱。潮州墓不采用“顯”,而是“祖”字開頭。倘若是未婚的成年男性,則是“故考”,必須找一位過房子(嗣子)來給他繼承香火。在長輩的名字前一般加個“諱”,那是不敢直接稱呼長輩名字之故。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10年1月3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