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田野研究20年 李永球把根留住

田野研究20年 李永球把根留住

二零零九年六月十七日                        光华日报——副刊——非常人物
报道:黄国川
摄影:林晓慧
那是个近乎傍晚的多雨午间,我和文史田野工作者李永球(或俗称Ah
Kew)坐在近乎空荡的学院食堂里,借助那剩余微光,进行专访。情况,似乎与李永球的处境,有点雷同。他,孤掌难鸣,凭着一个人的力量,不断抢救家乡太平的历史,即使遭到别人白眼和不解,毅然坚持。或许是因为他的知足常乐,于是渐渐在黑暗中,看见光线。
闲话家常说历史
“我想抢救历史!”李永球表示。因受到民间学者张少宽影响,他才开始进行历史研究调查工作,把收集太平历史,视为己任。“中学时候,在爸爸的面档做帮手,街坊或邻近的老长辈,总是不经意在咖啡店内闲话家常时,说起昔日太平的点点滴滴。这些是课本和报章所读不到的内容,当时觉得,我应该把它们记载下来。然后,我开始记录他们的话,因为没经验,时间地点日期年代,一律欠奉。”
自去坟墓搜资料
中三因考不上,结束了校园生涯,在外打工年余后,李永球回家协助父亲的小贩生意,不卖面转卖糕点。“糕点有季节性,旺季淡季,我就利用空余时间做调查,一个人去找坟墓、宗祠、会馆、神庙、石碑、神主牌,收集这些资料再拟出来,然后陆续在报馆发表。”
“80年代很少人做田野研究工作,槟城有张少宽,但太平没人做,我从那时候做起,整20多年了。如今,开始有英文和中文记载,真的很不错,希望全马各地都有人在执行,把历史留住。”
20年资料集成书
2003至2007年间,他共出版了《移国》《日本手》《字言字语》等三本著作。“都是在写稿期间,慢慢整理的。现在回想起来,很欣慰把这些历史都结集成书,因为大多受访者都逝世了,庆幸都用文字记载了。”
做糕点的日子,李永球坦言不享受。“我父亲不会做糕点,都是我一人在做,程序繁多,时间冗长,每每从早做到晚,很怕!”他说,做糕的技巧,是靠不断摸索得来,大概是糕点有口皆碑,后来订单越来越多,如同梦魇侵袭,不胜负荷。“2004年,正式跟我父亲摊牌不做,档口也收了。”
投入没薪水工作
自此,他全心投入在这份没有薪水的工作上,而至今,仍是他一人努力着。
撰稿人原是小贩
“在太平进行历史收集工作,肯定会遇到困难,尤其有些人不愿给予配合,屡见不鲜。所以,当时我很少公开身份,问我做什么?小贩。反正他们不了解撰稿人是什么工作,直说小贩就好了。那时候反而套到很多料,如敏感的私会党课题等等。当身份被揭破,他们会很忌讳慎言,担心我可能呈报警方,要他们供证或什么的。像之前拍《海盗与王船》,追踪海王陈连礼的事迹,明明事隔60多年,受访者都80多岁了,还是不敢多说,免得受牵连。”
成为太平所共知的名人,李永球直言工作时有利有弊。“好是人家认识你,资料更容易搜集,有些甚至会把古物文献相赠予我。曾有位槟城老读者,送了整套潮州歌仔册给我,很珍贵。不好就是,有时下午见到一些老人家坐着聊天,就上前询问一些历史,他们会反问‘问这些干嘛?你写去投诉没清水沟、没修路啦!’有点莫名其妙。”
骑脚踏车到处跑
来到太平,如果在街上看见李永球骑着脚踏车,别感到意外,脚踏车是他每日代步工具。“以前替父亲打工时,没有收入,传统老一辈思想认为,孩子替父亲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平日供食宿就够了。然后,每年的农历新年、清明节、农历七月、九皇爷大诞,分四次给我零用钱。”
回忆那段日子,因为没啥钱,所以养成了节俭个性,每月零消费,并非天方夜谭之事。“有时每月才花20令吉以内,跟朋友出来聚,顶多一杯饮料,也不敢多点其他食物,所以有些朋友会很热心请我。”
李永球讲得坦白,对于生活物质,他要求皆不高,钱多钱少都不成问题,当时开销最大反而是摄影。“那时候相机还用菲林,花了很多钱,都会遏止自己‘好了,够了!别再拍了。’现在用数码相机,尽情拍,就只怕电池耗尽而已。”
遇上导演邱涌耀
2004年,他遇上了本地独立导演邱涌耀,《峇峇球》有关于自己的故事,更利用影像记录历史。今年,两人携手合作的第二部记录片《海盗与王船》也出炉了。提到这种呈献方式,李永球说:“我是写书的,不曾想过把作品影像化,自己对拍摄亦一窍不通,完成一部影片需要的钱不少。”
无心插柳柳成阴
2003年的农历新年,李永球到友人家拜年,恰好邱涌耀导演也在场。健谈的李永球,在席上不断谈笑风生,根本没察觉到导演已经留意到他。几个月后,他推出作品《移国》,导演看完后,就联络上他,表示想把它拍成电影。“当时,我并不了解何谓独立电影,他简单地告诉我,就是自己出钱拍电影,然后附上几部他的作品给我看。既然他想拍,就拍咯!”无心插柳,也让更多人认识李永球,以及他的工作。
经过了这些年,全情投身喜爱的调查研究工作里头,日常生活费,可教人忧虑。“除了稿费,到校园进行演讲、带团导览太平文化古迹、书的版权费,都是收入来源。还是那一句,我要求不多,不会有什么问题。”平实,就是他的理想生活。“因为要求不高,什么时候都觉得满意和快乐,知足常乐,欢喜就好!”
把时间奉献研究
把时间奉献在田野研究工作,他乐观表示,不担心太平历史这一块,无人跟进。“现在有很多资料,无论报章或网上都找得到,不再是个难题,早期就很少。”笔者告诉李永球,数十年后,他的名字,将永远被记得。他笑言:“这个由后人去评估吧!哈哈。”
本文并没提及李永球进行研究工作时,所遭遇的种种挫折,只想关心一个默默为文史努力的人,到底生活得如何。有兴趣者,不妨看看李永球的书籍,或观赏他的记录片。他不是政治人物,没有任何权力,可是却真的默默为我们马来西亚这块土地,付出他的一分力。你看见了吗?
http://www.kwongwah.com.my/supplement/2009/06/16/4.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