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中國古代發明交通標誌

中國古代發明交通標誌

现代一些工程场地,常见这种以布料制作的临时交通标志——红色旗子。它与中国古代的交通标志“旌旗”很类似。
华人出殡队伍或迎神游行常见手持红绿旗子的指挥交通,与古代的交通“ 旌旗 ”更接近。
鄧蔭柯著《中國古代發明》裡,除了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四大發明外,其他發明尚有:鋼鐵冶煉和鐵器製作、銅冶煉和青銅器、石油開採和應用、煤的發現和開採、陶瓷、釀酒、養蠶繅絲、茶和茶文化、星表和星圖、日食和月食的觀測、測量子午線、地動儀、《授時歷》、十進位制和二進位制、圓周率、十二平均律、中醫藥、針灸、麻沸散、接種人痘、都江堰、風箏、算盤、圍棋、熱氣球、降落傘、弓箭、火柴、足球、中國功夫、高爾夫球等。
鄧蔭柯在書中介紹中國古代發明,考據詳細。以十二平均律來說,發明者朱載堉(1536—1611)是明代一位傑出音樂家、數學家及天文歷算家,他在1584年完成科學名著《律學新說》,第一次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論及計算方法,這是中國,也是世界音樂文化史上一個光輝的創造,比西方人發明此律要早一百多年。再如足球,中國古代叫做“蹴鞠”,《史記‧蘇秦列傳》就提到它。漢代還出現了第一部論述蹴鞠的書《蹴鞠新書》,當時的球以皮革縫製,內充毛髮,大約在晚唐又出現了充氣足球,以動物尿泡作球膽。到了宋代,足球外皮已經由8塊增加到12塊。
這幾年來,為了瞭解傳統的禮儀,經常翻閱3本古代禮儀的書籍——《周禮》、《儀禮》及《禮記》。這些書籍已經有兩千餘年,記載古代的生活習俗,是研究古民俗不可或缺的資料。在《禮記‧曲禮上第一》上,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東西,特摘錄於下:
“國君出行,跟隨的史官要隨身攜帶文具,司盟的士要隨身攜帶會盟的文辭。行進中前面有水,前導的警衛要舉起畫有青雀(水鳥)的旌旗。前面有塵埃,舉起畫有鳴鳶的旌旗。前面有車騎,舉起畫有飛鴻的旌旗。前面有軍隊,舉起虎皮。前面有猛獸,舉起畫有貔貅(傳說中的一種猛獸)的旌旗。”(《評析本白話三禮》)
這應該是世上最早的交通標誌記錄吧。不過它們不像現代的交通標誌是以金屬製造,並固定立在路邊,而是一面旌旗,在行進中的隊伍由前導警衛手舉起,隊伍後面看到旌旗就知道前面發生什麼狀況了。更有趣的是,那時就已經採用象徵性圖案,如青雀象徵水,鳴鳶象徵塵埃,飛鴻象徵車騎,虎皮象徵軍隊,貔貅象徵猛獸。這應該比西方人發明的交通標誌及以圖案作象徵要早兩千年左右吧。
設使將這些旌旗以木板或鐵板做成,立在路邊,就成了今天的交通標誌了。可惜中國人就是沒有進一步發展改善它。因為它們是供行進中的隊伍採用,所以無須設立固定式的。今天的現代社會還有這種以布料製作的臨時交通標誌嗎?當然有。在一些工程場地附近,通常會有工人手持一枝紅旗子指揮來往的車輛小心駕駛,這與古代旌旗很類似。中國這個小小的發明沒被推廣,世界其他國家未曾享受到這項成果就告消失了,殊為可惜!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堅定地認為“中國是世界發明的搖籃”,學者們指出,中國因為明清的閉關鎖國,封建統治的强化,約束了科學技術發展,加上政府缺乏有意識的引導和制度化的保護,官民重視科舉取士制度,科學研究事業在中國漸式微,終於被世界拋在後頭了。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09.7.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