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東石人壟斷的行業

東石人壟斷的行業

蔡长专先生
東石人,即祖籍福建泉州晉江縣(今晉江市)東石鎮的人。東石屬于小鄉鎮,乃著名的僑鄉。東石人在清末就因家鄉生活困苦而紛紛移民海外,根據中國10年前的資料顯示,東石鎮有人口10萬人,移居台、港、澳門及海外菲律賓、新加坡、大馬總計有20萬人。
東石人最早移民到我國的地方,是霹靂的太平。早在1883年,東石人就在太平成立仁和公司(公所),取“仁和”之名,乃因南宋大儒朱熹來到東石,發現這里民風淳厚,鄉井和睦,因而稱贊東石鄉為“仁和之里”。東石人南來太平最先從事什麼行業呢?
祖籍東石的蔡長專(81歲)先生指出,福建的東石是個靠海的鄉鎮,設有碼頭,鄉人有當碼頭工人的,給貨船上下貨扛“包頭”。南來太平最先從事的行業就是在峇東碼頭扛包頭,從貨船搬運貨物到倉庫,再以扁擔挑到市區商家去,十分辛苦。後來日益改善,以手推車(雞公車)運輸貨物,進而改以牛車,最後是采用羅哩(卡車)。因此,太平的羅哩運輸業就由東石人壟斷了。當然東石人也從事其他行業如雜貨業等等,但羅哩業主要由東石人壟斷。二戰日本南侵,太平淪陷後,東石人的羅哩幾乎全被日軍征用去。
他說,今天的羅哩運輸業已經非東石人壟斷,東石人退出運輸業的因素是因為子女多受高深教育,成為專業人士或從事其他行業,就對家族的運輸業不再感興趣。
在新加坡,東石人屬于少數幫群,卻執當地木業的牛耳。初期東石人在新加坡也是當碼頭工人,卻不是扛包頭的,而是搬運樹桐。蔡長專在8歲時(1937年)隨父親南來新加坡,就曾到碼頭看鄉人搬運樹桐。當印尼或沙巴的貨船將樹桐運到新加坡外海,因為貨船吃水深無法靠岸,就將樹桐拋下海,再由其同鄉以小船搬運進碼頭。
蔡長專說,浮起的樹桐就以繩子捆綁一起如一串爆竹般,再以船拉到碼頭。一些質量佳的木材則會下沉海底,這就得由人潛下水去吊起來,故稱“吊柴”。東石是靠海的鄉鎮,鄉民多識水性,善潛水。吊柴工人下到數十尺深的海底以繩子把樹桐吊到小船邊,再下去將第二根吊上來綁在另一邊,如此不斷重復到了大約左3根,右3根取得平衡時,才將船開進碼頭,這些下沉的木材是被吊高在水面下半浮沉拉進來的。當時在新加坡的東石人都當碼頭的吊柴工人,除了一家周姓的懂得冶銅制造燒炭的銅熨斗外,還有一位駝背姓葉,俗名“貓老”的殘障人士,因為殘障不能潛水游泳而經營船上“咖啡店”,即在船上經營泡咖啡煮飯面等飲食業,專門賣給這些吊柴的同鄉工人。此外,東石人完全不涉及任何商業,是靠苦力勞動來賺取血汗錢的困苦一群。吊柴工人整個白天在海上,須依靠潮汛的退潮和漲潮來工作,尤其等待漲潮才能駛船入港。
數年前,蔡長專在新加坡仁和聯誼社講話時,說出當年目睹先輩從事吊柴工作的辛勤勞苦,年輕一輩十分驚訝,才知道第一代移民先輩們的辛苦。而今年輕一代生活舒適,經濟富裕,工作輕松,今非昔比,然飲水思源,當緊記昔年先輩的勤勞才有今天的成果。
早在1910年,東石籍的碼頭工人在新加坡成立“東興社”(仁和聯誼社的前身),1920年改名為“仁和軒”,除了聯系南來的鄉親,租賃的會所也成為剛南來鄉親暫時棲息之所。那時的東石人均靠勞力生活,到了日本南侵,新加坡許多板廠的老板罹難身亡,東石人才由碼頭工人轉為經營板廠,進而進軍其他行業。今天,東石人掌控當地大部分的木業。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圖文:李永球(2010年9月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