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麻坡的风情

麻坡的风情

陈老伯和赵友福与“清无主”古墓。(圖:李永球)
海峡殖民地风格的漳泉公会。(圖:李永球)

近日受邀到柔佛峇都巴辖讲座,当地友人赵友福君特地載我到麻坡走走看看。半路经过一个小镇武吉摩,有座仙师宫,主祀我国客家帮信仰的保护神——仙师爷及四师爷,副祀妈祖及文武财神等神明。历史愈百年,最早的文物是个石香炉,乃同治十一年(1872)之物。
在百多年前,仙师宫由一班到来开矿的客家人创建,庙宇原貌非常传统朴素,充满广东式风味,近年来的扩建加盖铁棚破坏了原貌。如今武吉摩以福建人居多,客家人少之又少。仙师宫旁边是回教徒的墓园,其边又邻接着华人义冢。我与赵君,还有一位看庙的福建老伯陈君走了义冢。早期坟墓有客家、福建、潮州、海南等籍贯的人。
清朝古墓不多,计为潮州澄海陈和真与佘月英夫妇墓,立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新江(应该是福建漳州海澄新江人)邱裕昭墓,建于光绪戊申年(1908)。另有两个“清无主”墓,所谓清无主,即是故意把清朝的“清”,写成“氵月”,表示不承认“青”上面的“主”。盖因满清统治中国时,强逼汉人剪满清发式,穿戴满清服装,不从者杀头,于是大量汉族被屠杀。所以反清复明的洪门会徒,极为痛恨满清政府,故把清字写成“清无主”。这两个清无主墓为许大孝与林顺金夫妇墓,立于光绪廿三年(1897);另一个是刘茀成,建立于光绪廿六年(1900)。还有一个义士墓,乃潮州揭阳凤美乡人陈俊清,殉难于民国卅四年七月十五日(1945年8月22日),由中华公会立碑。相信背后一定有段悲戚动人的故事。
另外,陈君说起在另一处有两个“义兴”老墓,位于人家的榴莲园里,于是我们又兴致勃勃赶过去看,发现并不是什么义兴的,只不过是普通的坟墓,一为宣统二年,张建貵(?)与汪贞烈夫妇墓,另一相信是他们的儿子,即民国的张文讌(?)墓。
麻坡老街的古建筑洋溢着海峡殖民地的风味,可见早期这里的经济发达,孕育了许多商家老板。尤其漳泉公会的建筑更是海峡韵味十足,且美轮美奂,堪称富丽堂皇。
修德善堂属于潮州帮的神庙,主祀潮州乡土神宋大峰祖师,新建庙宇堂皇。旁有思德堂,专供人家供奉神主牌。众多神主牌都统一,牌上只有七个字。不知何故最后一个字均是“主”,而不是“神主”,读起来就是怪怪的,真的耐人寻味!
庙旁设有殡仪馆,刚好有户人家在办丧事。于是进去看看,第一次看到了潮州丧事糕粿,那是白色的“五粿”,形状有桃形、圆形、三角形、半圆形(类似咖哩卜)、葫芦形(上面以许多黑豆点缀)。另外还有一个叫做“团发”的,造型特别,寓意子孙们团结发达。
当地的张忠良及刘楚鸿二君特地给我们做个导览,带我们去看了古街坊,参观了一座在老店屋里的民间画廊及一民间的“麻驿”——麻坡旅游资讯站。后者提供麻坡市区及郊区和美食的导览,其二楼活动空间经常举办电影欣赏会等等,是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场所。近年麻坡也盛行大型的壁画,其中一幅是槟城一位画家画的,作品尚未完成,那是描述当地的码头和生活风情,引人注目,许多路人纷纷停下脚步拍照。游麻坡少不了美食,诸如otak-otak、蚝煎、潮州糜、潮州粿、炒粿、水粿、叻沙、罗惹、水果罗惹、海南鸡饭粒、海南咖哩饭、云吞面、各式糕粿及饼干等等,均是叫人垂涎三尺啊!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圖文:李永球。(2016.1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