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神廟街與卓公街

神廟街與卓公街

太平何仙姑庙前的街道,因它而命名为神庙街。(圖:李永球)
太平市有两条街道与华人宗教有着密切关系,一是JALAN TOKONG,那是众所周知的“神庙街”,一是JALAN BERHALA,我将之翻译为“神明街”。前者因为有着一座建于1885年的何仙姑庙而被命名;后者则鲜为人知,人们几乎都忘了它在哪里。
数年前曾经对神明街做过历史调查,发现它就位于太平市椰花酒店旁的那一条窄狭且不长的小路,可是此路完全找不到一座华人神庙,真的耐人寻味。幸亏之前做过田野调查,知悉这里曾经有座广福宫,通称“祖师公”,供奉着福建闽南的乡土神“清水祖师”,由一班福建籍的信徒创建于上世纪初叶。不过于1961年10月6日,广福宫附近的民居发生火灾,火势一发冲天,波及了广福宫,这场大火烧毁了廿一家住户,共120名灾黎失去了家园,多数是华裔,仅有少数的印裔及巫裔。大部分灾黎们被安排暂时性寄宿在太平古武庙里,并获得外界捐助了许多救济品及物资,其中有八户人家符合申请廉价屋的条件,于是太平市议会分别配予保谷亚三的廉价屋。
最近友人白伟权兄转来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太平市旧地图的资料,其中一张1928年的太平地图,让我了解了上述两条街道的名称,与当今的路名有点差异。
神庙街在当时英殖民地时代是命名为TEMPLE STREET,早期华人社会的中文译为神庙街,当今马来文街名的JALAN TOKONG,基本上翻译是正确的。马来文借了福建话的“卓公”(TOKONG,意为华人的神庙或神明)。而“卓公”原为“那卓公”的简称,“那卓”这个词汇又是华人民间借自马来语的DATUK(今通译为拿督),那卓公特指土地公神。那卓公是马来语的“那卓”及福建话“公”的合并词,后来逐渐简缩为“卓公”,词义也变更为指华人的神庙或神明。(注:有说TOKONG一词源自大伯公,我认为源自那卓公比较正确)
不过,另外一条的神明街,就有很大的出入了。它在地图上的英文名称是TOKONG STREET,而早期的华社及中文报章通译为“卓公街”或“督公街”。
当我国独立后,许多地方的街名纷纷从英文改为马来文,以去除殖民地的色彩,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问题是TEMPLE STREET被改为JALAN TOKONG,TOKONG STREET被改为JALAN BERHALA,就出现了混淆,尤其中文街名。前者我们可以继续采用神庙街,后者则不能再使用卓公街了,因为卓公(TOKONG)已经被前者的马来文用上了。所以,后者的中文就得改为神明街比较合适。其实马来文街名如果是改为JALAN TEMPLE与JALAN TOKONG,那就皆大欢喜,不会产生混乱的问题!
殊为可惜的,失去了广福宫,神明街也就名不副实了。幸亏这条街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兴建了一排店屋,其中有个华社组织即“仁爱音乐社”,就落在此街上。它由祖籍福建泉州晋江东石镇人所创办,主要推动福建传统南音、梨园戏、高甲戏以及民间舞蹈等等,是个发扬传统福建戏剧兼歌舞乐的组织。其楼上供奉有南音的祖师爷——孟昶先师,俗称郎君爷。孟昶的生平,据说是蜀国的国王,擅长音乐,歌舞及戏剧等艺术,宋朝期间,赵匡胤皇帝派出其赵皇弟发兵攻打蜀国,国亡孟昶君战死。其夫人被赵皇弟抢去做夫人,她每天思念孟昶君,于是画出其像来供奉,皇弟问她这是什么神明啊?她说是音乐之神,于是就被福建南音当做祖师爷供奉迄今。
失去了广福宫,来了仁爱音乐社;失去了清水祖师,来了孟昶先师。都一样是福建的地方神明,虽然非“原庙原神”,总好过名不副实的完全没有神庙神明更好吧!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専欄。圖文:李永球。(2017.1.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