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蘭丹及登嘉樓的喪禮祭祀,有一個很特別的“內桌與外桌”風俗,是全國其他地方所罕見的。當一個人逝世了,從靈堂擺設開始,就有了內桌外桌之設。出殯回家後,在家安了靈桌,逢七日、四十九日、百日、對年、三年(即是24個月)的祭祀,同樣必須備有內桌與外桌。三年後才不再設外桌。
特地前往丹州查訪一家正在做“三年”祭祀的家庭,主人家準備了內桌與外桌,內桌是祭祀逝者個人的,外桌則是供逝者已經亡故的親戚朋友和鄰居亡魂來共享。因為必須準備許多菜餚來拜祭,所以就得勞動鄰居及親友到來幫忙,過後還得宴請鄰居及親朋戚友到來飽餐一頓。做一個“三年”祭典,竟然如此勞師動眾,仿彿辦一場宴會。
內桌的祭品,以前菜餚有12道,如今有些人家改為6道,主要是燒肉、燒雞、封肉、肉捲、蔬菜及炒辣臭豆等。糕粿方面,計有文頭(即西海岸的麵頭龜)、麻糍、米糕、白龜、白碗糕(發粿)及豆包(形狀類似西海岸的粿哥芝),糕的顏色全是白,還有發酵糯米。三牲一副,本地和外國水果、茶酒等飲料,如果逝者喜歡某種飲料,可以特別準備給祂。最重要的是一碗白飯,其上插着一對筷子。每道祭品上,都得放上一枝竹葉,當其他亡魂看到祭品上有竹葉,就不敢來吃,這是屬於亡魂主人獨享的祭品。在這個主桌上,還擺設了兩小碗的飯,茶及筷子,原來這是給帶亡魂回家的兩個守護者享用的。蠟燭、香爐、桌圍都是白色的,內桌的香通常是採用青腳香。直到三年轉吉後,香燭等才改為紅色。
祖宗骨灰集體安奉一起
外桌的祭品大同小異,也是同樣的六道菜餚、三牲、飯、筷子、水果、茶酒等等,糕粿方面則為紅色,只是三樣即紅龜、白和紅碗糕及豆包。外桌的香爐、蠟燭及香(紅色)、桌圍通通採用紅色,與內桌的白色成為鮮明對比。
祭祀完畢,這些飯菜以及糕粿,就拿來宴請鄰居和親朋戚友,可見吉蘭丹的“三年”風俗頗為隆重。有內外桌之設備,僅在東海岸的丹州及登州所有,極為特殊。
我也到一家祭祖人家去查訪,主人顏合龍,祖籍福建南安的他是第三代華裔,當天是其祖父顏永源的忌日。普通忌日祭祀不再設外桌,所以只有內桌。祭品為白飯四碗、筷子四雙;菜餚八碗,計為封豬腳、燒肉、黑木耳肉、海鮮湯、咖哩、炒蔬菜等等,還有一道酸辣湯及一碗糙米飯,以及三牲、肉粽、發酵糯米,水果有西瓜、火龍果、石榴、山竹等國內外水果。
同樣的必須有兩小碗的白飯,其上各有一塊燒肉,這是給帶亡魂回家的兩名守護者享用的。他除了祭祀祖先,也配合忌日而祭拜神佛,另外準備了一盤的祭品供奉南傳佛教的僧佛,盤裡有一碟飯、六小碗的菜餚,即封豬腳、炒蔬菜、黑木耳肉,海鮮湯等,此外尚有印度煎餅、發酵糯米及水果等。原始佛教原本就吃葷祭葷,所以用葷品祭拜佛祖高僧是普遍的事情,不需要大驚小怪。
另外,吉蘭丹近年興起建墓厝,即將已故祖先等的骨灰集體安奉或埋葬在一起,方便後人的祭祀。墓厝除了有如小拿督公龕廟形式外,還有一種是墳墓式的,即在墳墓後面設置多個小洞穴,通常可放置廿多個骨灰甕,前端墓碑鐫刻祖籍和某姓氏家族墓,後面個別的洞穴再設個小墓碑,刻明逝者的姓名等資料。這種墓厝,解決了擁有眾多祖先墳墓而無法逐一祭祀的問題。也避免了一些後人只祭祀近代的先人,不拜早期祖先墳墓的情況發生。
光明日報·觀風問俗副刊專欄‧圖文:李永球。(2017.4.14)
特地前往丹州查訪一家正在做“三年”祭祀的家庭,主人家準備了內桌與外桌,內桌是祭祀逝者個人的,外桌則是供逝者已經亡故的親戚朋友和鄰居亡魂來共享。因為必須準備許多菜餚來拜祭,所以就得勞動鄰居及親友到來幫忙,過後還得宴請鄰居及親朋戚友到來飽餐一頓。做一個“三年”祭典,竟然如此勞師動眾,仿彿辦一場宴會。
內桌的祭品,以前菜餚有12道,如今有些人家改為6道,主要是燒肉、燒雞、封肉、肉捲、蔬菜及炒辣臭豆等。糕粿方面,計有文頭(即西海岸的麵頭龜)、麻糍、米糕、白龜、白碗糕(發粿)及豆包(形狀類似西海岸的粿哥芝),糕的顏色全是白,還有發酵糯米。三牲一副,本地和外國水果、茶酒等飲料,如果逝者喜歡某種飲料,可以特別準備給祂。最重要的是一碗白飯,其上插着一對筷子。每道祭品上,都得放上一枝竹葉,當其他亡魂看到祭品上有竹葉,就不敢來吃,這是屬於亡魂主人獨享的祭品。在這個主桌上,還擺設了兩小碗的飯,茶及筷子,原來這是給帶亡魂回家的兩個守護者享用的。蠟燭、香爐、桌圍都是白色的,內桌的香通常是採用青腳香。直到三年轉吉後,香燭等才改為紅色。
祖宗骨灰集體安奉一起
外桌的祭品大同小異,也是同樣的六道菜餚、三牲、飯、筷子、水果、茶酒等等,糕粿方面則為紅色,只是三樣即紅龜、白和紅碗糕及豆包。外桌的香爐、蠟燭及香(紅色)、桌圍通通採用紅色,與內桌的白色成為鮮明對比。
祭祀完畢,這些飯菜以及糕粿,就拿來宴請鄰居和親朋戚友,可見吉蘭丹的“三年”風俗頗為隆重。有內外桌之設備,僅在東海岸的丹州及登州所有,極為特殊。
我也到一家祭祖人家去查訪,主人顏合龍,祖籍福建南安的他是第三代華裔,當天是其祖父顏永源的忌日。普通忌日祭祀不再設外桌,所以只有內桌。祭品為白飯四碗、筷子四雙;菜餚八碗,計為封豬腳、燒肉、黑木耳肉、海鮮湯、咖哩、炒蔬菜等等,還有一道酸辣湯及一碗糙米飯,以及三牲、肉粽、發酵糯米,水果有西瓜、火龍果、石榴、山竹等國內外水果。
同樣的必須有兩小碗的白飯,其上各有一塊燒肉,這是給帶亡魂回家的兩名守護者享用的。他除了祭祀祖先,也配合忌日而祭拜神佛,另外準備了一盤的祭品供奉南傳佛教的僧佛,盤裡有一碟飯、六小碗的菜餚,即封豬腳、炒蔬菜、黑木耳肉,海鮮湯等,此外尚有印度煎餅、發酵糯米及水果等。原始佛教原本就吃葷祭葷,所以用葷品祭拜佛祖高僧是普遍的事情,不需要大驚小怪。
另外,吉蘭丹近年興起建墓厝,即將已故祖先等的骨灰集體安奉或埋葬在一起,方便後人的祭祀。墓厝除了有如小拿督公龕廟形式外,還有一種是墳墓式的,即在墳墓後面設置多個小洞穴,通常可放置廿多個骨灰甕,前端墓碑鐫刻祖籍和某姓氏家族墓,後面個別的洞穴再設個小墓碑,刻明逝者的姓名等資料。這種墓厝,解決了擁有眾多祖先墳墓而無法逐一祭祀的問題。也避免了一些後人只祭祀近代的先人,不拜早期祖先墳墓的情況發生。
光明日報·觀風問俗副刊專欄‧圖文:李永球。(2017.4.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