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

南馬潮州的喪俗


潮州喪俗的白色五粿。(圖:李永球)
南馬潮州喪俗的棺材是橫放的。(圖:李永球)

潮州民俗有南北馬的迥異,基本上的分別是,北馬屬於普寧及潮陽風俗,南馬則為澄海與潮安。
在民俗方面,南北馬潮州風俗存有一些不同之處,有些差異是很大的。就以潮州香花派(佛教的分支,由在家弟子來主持佛教法事)來說,北馬的傾向於潮州戲劇化法事,而南馬則保持着比較嚴肅的唸誦法事。
近來到南馬麻坡訪問了一團潮州香花派僧尼,他們做的法事基本上與北馬大同小異,不過在唸經做法事時比較嚴肅,不傾向於戲劇化的表演。一般上法事環節有主要數項,即:“報官”,即向上天佛祖等稟告,今天有一場法事,請把亡魂帶到現場來聽經超度;“沐浴”,給亡魂沐浴更衣;“還庫錢”,傳統風俗認為每個人在出生前,曾向庫官借了錢,所以就得進行燒庫錢來還清債務。
男女的喪禮法事有別,這一場是一名女亡魂,接下來的環節有:“血盆”,這個環節是報答母親生育兒女的辛苦,子女得喝下代表血的紅色水,因為母親生育時流出很多的血。“散花”是把紙剪的花撒出,勸導亡魂,並祝福子孫興旺發達,每個子孫都獲得一個紅包,裡面的錢幣不可花掉,將之收藏着。“推池”,是把亡魂從地獄裡救出來。“採藥”則是為亡魂煎藥給她服下,以消除一切疾病。“過橋”,則是超度亡魂走過奈何橋,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去,過橋之前必須祭拜橋神明,其中有一道“橋板粿”很特別,那是白色的糕粿,長方形,上面有菱形紋,橋頭四個,橋尾三個。還有橋頭錢及橋尾錢,顏色不同。香花僧在唸經時,一直重複唸“娘娘勸人,娘娘勸人……”主要是勸導大家不要做壞事,勸導逝者放下一切,往生西天而去。也勸勉子孫奮發圖強,認真打拚。
棺材橫放把住財氣不外流
這些儀式是勸導亡魂放下一切,放下子孫、財產及榮華富貴,前往極樂世界去。而且也勸勉孝眷們放下喪親之痛苦,慢慢走出來,面向社會,繼續努力生活,好好做人,對個人、家庭及國家社會,作出貢獻。香花派的功能就是具有勸善的作用。
南馬潮州喪俗的糕粿,有五種很特別的,即桃粿、月粿、豆目粿、耳粿、三角尖,都是以米製成的白色糕粿,另外還有一個叫作“團”的糕,“團”諧音傳,寓意傳子傳孫。每樣糕粿數量均是五個。
南馬潮州喪俗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棺材是橫放的,這在華人風俗裡非常罕見,蓋因“堂堂正正”為人,即使逝世了,棺木也是堂堂正正擺放,橫放實在少見。原來潮州風俗認為這叫作“把財”,棺材橫放含義為“把財”,把財氣把住,不使流出。
棺材之前擺放一張椅子,椅子上放置逝者的衣褲鞋子,表示逝者靈魂已經召喚到此,聽經受法後,便超度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椅子之前掛着一盞白色紙“孝燈”,那是孝眷們去買水給逝者沐浴時,拿着孝燈前往。至於“孝杖”,比北馬長很多,而且是剪成細條狀(俗稱兔尾巴),上面再以小片麻布(長孫的是藍色布塊)包紮起來,只有兒子們及長孫男有資格拿之。靈堂前掛着一對白色大燈(姓氏燈),分為前後兩面,文字不同,分別是“陳符,慈”,背面為“享壽,七十有一歲”。除了姓氏的“陳”及“享壽”為紅字外,其餘文字書以藍字。
光明日報/副刊《觀風問俗》專欄。圖文:李永球(2017.3.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