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2日 星期三

廣東喪俗(下)

胡漢傑道長(胡漢傑提供)

 

不僅僅福建,廣東也有“壓廳”之俗。胡漢傑道長說在出殯之前,當棺木從大廳抬出外面供奠祭時就得進行儀式,先取一個火爐,爐裡皆是燃燒著的火炭,火勢炎熱,把它取到之前大廳放棺木之處,再撒鹽巴進火爐裡(以前不撒鹽巴),藉著火勢的炙盛帶給孝眷子孫興興旺旺。

福建喪俗壓廳之後,就把壓廳的碗筷分給子孫。胡漢傑道長說,廣東也有分碗之俗,主要是新寧(台山)及新會人。他們取一個桶放在火爐旁,裡面裝水及一或兩打的碗(壽碗),事後分給每位子孫,寄託給子孫們好“搵食”。由於當今多數在殯儀館進行喪事,因此就不需要放火爐及分碗,此俗已經極少見到了。目前潮州人尚保持著此俗。

至於“女婿旗”(銘旌),以前每個女婿各有一枝,五個女婿就有五枝銘旌。現在只做一枝銘旌,寫上所有女婿的名字聯合致祭岳父母。銘旌上端左右各掛有一紅布包裹,一包裝米,一包裝五穀,出殯後就分銘旌與紅布包裹給女婿們拿回家。當今的聯合銘旌的分法,是根據女婿若干而將銘旌撕剪成有關的數目,五位女婿就撕剪五條,必須剪直條,不可橫剪。紅布包裹的米及五穀,就打開分給女婿們。胡道長道出一個民間傳說,相傳銘旌是古代皇帝所創出之物,古時候有個皇帝之國丈(皇帝之岳父)逝世,皇帝不方便過去送殯,就以銘旌代表他致祭送殯,因此相傳下來。

玄真胡道院的道侶在誦經打齋

以前的銘旌以青竹支撐,如今改用鋁製空心管。起銘旌之俗,先把銘旌的頂部以凳子墊著,底部放在地上,每個孝眷穿上紅衣(或披在肩膀上),再由道長請神開光,最後由女婿們扶起銘旌,每個參與的孝眷拿取一個利士(紅包),脫下紅衣就結束。後來又加了拜一個大發糕,結束後拿了利士就捏一小塊發糕來吃,含意大發。胡道長指出,喪事上有銘旌屬於“好命”人,起銘旌更是“好事”,故得穿紅衣,扶起銘旌則蘊含著風生水起,越撈越生。

出殯還山埋葬後,即刻進行“拋塚雞”。首先準備一隻公雞(旺塚雞),棺木下葬後,祭品擺好,道長站在墓後,口念好話,子孫們站在墓前,面向道長,道長把雞拋向墓前,子孫們把雞接著就完畢。

旺山符(胡漢傑提供)


早期出殯後在家得“安靈”,供奉逝者的暫時靈位,早上祭拜早茶,午及晚拜飯(飯及菜餚),一日三餐如生前,直到四十九日除靈。以前安靈除了靈牌位,旁邊得掛“白布祭文”,上款書寫逝者姓名,下款書寫子孫泣題,中撰寫四個大字“昊天罔極”(男用)或“劬勞未報”(女用)。三七(逝後廿一日)才是做功德的日子,聘請道長誦經超度,焚燒靈屋(紙屋)、紙紮品,元寶等等。現今多數不安靈,出殯後,手持香請亡靈回家供奉在祖先牌位,或以小紙條書寫逝者名字暫時貼在神主牌裡供奉。

待墳墓做好了,就進行“旺山”儀式。由道長書畫八道“旺山符”,墓碑貼三張,墓後五張(東南西北中央),道長口念五方咒語,以硃砂筆開光,燒化五份元寶(燒五方符)。后土的祭品為五粒生鴨蛋,五塊生豬肉。鴨蛋含有“壓煞”之意,豬肉是祭白虎。最後以紅豆、綠豆、白米及銀角拋向五方,使到後代子孫興旺發達,白米可祭金雞煞。拋撒剩下的,取出銀角分給子孫們,其他就丟棄不要。(完結)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3年3月8日

註:專訪胡漢傑道長,20221126日,吉隆坡玄真胡道院。

2023年3月31日 星期五

廣東喪俗(上)

 

廣東式的帶孝之一:白加紅的腰帶

棺底下兩盞油燈,當今的油燈很新式

    吉隆坡玄真胡道院的胡漢傑道長,乃祖傳廣府道士家族,其叔公胡維康道長在中國家鄉即是道士,南來後落腳檳城即從事道士事業,漢傑的父親胡良忠道長也是道士,後來搬遷到吉隆坡。

胡漢傑道長(1951年生),祖籍廣東番禺。他說以前辦喪事時間短,一般是打齋一或三夜,通常由道長擇個吉日決定出殯日子,打齋時間由晚上做到半夜一點或三點。廣府俗話說:“千經萬經,最重要倒頭經”。意為最重要的是第一晚的念經打齋,必須進行擔幡買水、開路、五路明燈、散花等法事。早期家裡有人逝世,最先聯絡的是道士,後才聯繫壽板店老闆,道士的地位在民間是很重要的。

入殮(遺體入棺)禮,棺內撒放茶葉、元寶(雜寶,也叫會寶)、路票,先由道士念經開路,大兒子到河邊“擔幡買水”,當今改為取一桶水放到路口進行買水,然後取給逝者遺體洗臉,接著才入殮。以前買水及洗臉是由長子或長孫一人主持,當今是全家孝眷一起進行。

    棺木前端擺著一碗“鴨頭飯”(一碗飯上放一個鴨頭,插上一雙筷子),鴨諧音“壓”,有壓煞之意。棺下一前一後各擺放一盞油燈,那是給逝者照明前往死後世界的路。靈前香爐點紅腳香,紅燭一對,門口點燃一枝香及一枝紅燭。《喪榜》(開殃榜)寫出亡者魂高多少、魂歸何道(天、地、人、佛、畜、鬼)、回魂日、出殯日子的生肖相衝等等。

    出殯之前,潮州、新會人在封棺前以豆腐及黃糖給遺體吃,囑咐祂吃飽飽了好上路,隨後經過一番祭拜就出殯。另外還有一個“煮壽飯”儀式,主要是台山與新會人的風俗,由媳婦採用糯米來煮。先取冬菜甕(或酒埕)內放銀仔(銀角),待糯米煮熟冷卻後,先取出銀仔分予每個子孫(一人一個),所有家屬以手拿取糯米放進去埕裡,旁有一盆水供洗手用的,再取酒餅(已打碎)放進去,再放進一些酒,放滿後,以紅布包裹,封口綁好,道長以一道符封在其上。通常做了兩包,出殯下葬之際,此二包裹置放於棺材左右兩側。廣東四會人也有煮壽飯,風俗略有不同。煮好了飯以金銀紙包裹,往屋頂上丟以祭天狗。也有放在埕裡祭天狗,再拿一個碗裝了米飯,取到米缸裡面擺放,象徵有飯吃,“子孫好搵食”。煮壽飯必須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才有資格做,含意是留給子孫們有衣食,添福添壽。

鴨頭飯
胡漢傑道長



孝服方面,台山、新會人穿白衣白褲;番禺、順德人著黑衣黑褲。手臂的孝布:子、媳、女兒帶麻布及麻腰帶;長孫麻布加紅(上紅下麻)及麻腰帶,其他內孫深藍布及白腰帶,外孫淺藍色布及白加紅腰帶,曾孫深青色布及青加紅腰帶,外曾孫淺青色布及淺青加紅腰帶;契子女的是紅腰帶;侄子女帶白布及白加紅腰帶;外甥男女淺藍色布及白加紅腰帶;兄弟姊妹帶白加紅(上紅下白)及白加紅腰帶;表兄弟僅是白加紅腰帶;至於女婿,出殯之際帶穿白袍,披白加紅(上紅下白)長布在肩上,根據逝者的性別而披,若是岳父就披在左肩,岳母就披右肩。

出殯前,封棺後由道長主持“運財”,即繞棺儀式,孝眷及親戚們跟隨道長圍繞著棺材順時鐘轉五圈,結束後由司儀主持奠祭禮,隨即出殯還山。

 註:專訪胡漢傑道長,20221126日,吉隆坡。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3年2月22日

2023年3月22日 星期三

新年與燈猴的傳說

 

燈猴就是紅色木製的燈架

    新年的傳說,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獸的故事。在閩南社會另有一個迥異的傳說,則鮮為人知了。

    繪圖閩南語長篇小說《夢棋緣》:有一年冬節,家家戶戶的百姓用甜秫米圓仔在厝內各所在亂貼亂糊,獨獨只有點燈用的燈猴無糊。那箇有掛架腳架滿身土粉油煙垃圾的燈猴,年久成精,懷恨百姓看伊不起,就去天頂奏天公,講:世間人將秫米圓仔亂糊,糟蹋五穀。天公大受氣,打算要將世界在年尾陸沉。為著慎重,經過十二月廿三聽竈君公上天報告,又在廿五那一日派天神下降來調查,知影百姓是為了報答門,窗,水井,米甕,櫥櫃一年中的勞苦,才用秫米圓仔在這些器具的頂面來祭。天公聽了奏報,才決定不陸沉。但是早先民間由各種神明顯聖,只知影要陸沉。於是人人看破,在年尾廿九那一暝大喫一頓,點著燈火等死;誰知等到隔日新正天光,並無陸沉,大家非常歡喜,就穿著上新上美的衫褲鞋襪,出來各所在七逃,見面互相慶賀。到初四接竈君公天頂返來,才知影是成精的燈猴去奏天公壞話。百姓恨到要死,就將該己厝內的燈猴用刀斬碎,燒了。哈哈哈!’

    洪進鋒著《台灣民俗之旅》:人們為了感謝天神一年來的照顧,到了年底時,都準備了好多好多豐盛的牲醴酬謝神明,包括玉皇大帝、神農大帝……沒想到竟然忘掉了一年到頭辛苦,而被煙霧燻得烏漆八黑的燈猴,這個氣量狹窄的神,想到人類這麼瞧不起祂,恨得咬牙切齒,立誓報仇,於是搖身一變,變成一隻滿身油污的猴子,跑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告了一狀,並且大罵人類忘恩負義……玉皇大帝聽後,一時不察,決定處罰人類,便生氣的指示四海龍王,在除夕之夜降下大洪水,把人類淹死,一個也不能留……土地公得到消息……便把此事通告了平時駐守人類家中的諸神……諸神左思右想商量了結果,決定請門神去向最仁慈的觀音佛祖求援……向玉皇大帝說:‘我每天看到農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玉皇大帝聽完這段與燈猴完全不同的說詞……然後派了最 公正的太白星君下凡,到人間調查仔細後再報告上來。除夕的那天,土地公非常同情善良的人們,只好把心裡的事說出來,人們互相走告,都很悲傷到準備等死。‘既然過完大年夜,大家便會被大洪水淹死,不如今晚好好的享受一番!’……人們都穿上最美麗的衣服,取出最好的食物……沒想到左等右盼,過了午夜,屋外仍是悄悄無息,一點動靜也沒有……看到大家都平安沒事,大洪水也一直沒有到來,知道危機已經過去,高興地大放鞭炮,敲鑼打鼓,大家彼此見面,都開心地互道:‘恭喜!恭喜!’燈猴的撒謊,終於逃不過玉皇大帝的重罰。

    “燈猴”是古代放小盞油燈的木架子,古油燈是個小碟,倒滿了油,放上油芯(繩子或植物燈芯)點燃,用於照明家屋。植物油芯較繩子油芯輕,刮大風時會被吹出外面燃燒其他器物,具有危險性,一般上會以錢幣一枚放在油盞裡壓著油芯,可避免被風吹走。

    燈猴本是個木製架子,卻被古人編造了神奇故事,說它是具有壞心腸的燈猴神,因為沒供奉它而陷害人類,就是因為它的陷害,我們就有了過年的風俗,穿新衣吃大餐,敲鑼打鼓放鞭炮,見面互道恭喜。傳說荒誕不經,但卻充滿教育性,就是不要心懷惡念害人,害人只會害己!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3年2月8日

2023年3月3日 星期五

蜜餞與八寶盒

 

八寶盒裝放各種餅乾瓜子等,新年期間用於待客(朱國源提供

    新年期間去親友家拜年,主人家一般會以蜜餞果脯、餅乾糕粿、瓜子花生、飲料水果等款待。在以前常見到的是主人家捧出一个八寳盒,上有蓋子,打開蓋子,裡面分八格(也有六格不等),中心有個小圓格,八個長形格子連接着它向外伸展出去,盒裡裝放了許多食品如:花生、蜜餞、果脯、糖果、紅棗、龍眼乾、糕餅、瓜子等鹹酸甜之物,令人見之食慾大增,即刻大快朵頤。

    婁子匡編著《新年風俗誌》關於蜜餞甜品的記錄有幾個:(江蘇淮安)“如果有客人來到,也要請他喝茶,並且拿桌盒或盤子中的糖、瓜子、棗子、糕……請客吃,附帶的說:‘甜甜蜜蜜’(糖),‘步步登高’(糕),‘早子早子’和‘早生貴子’(棗子)的。”;(浙江紹興)“攢盒有九格七格五格,整個的,分榀的幾種。格子多的,裝著枝(荔枝)、圆(桂圆)、桃(胡桃)、棗(棗子)、瓜子、花生、糕餅、水果,供奉在祖先的像前;格子少的,只糕餅水果,和瓜子,花生,專待客到相款,但也有把祖宗像前供奉的移来請客人。人們不能吃‘枝圓桃棗’,糕餅是可以拿來吃,瓜子花生。更好隨意吃。”;(廣東廣州)“主人讓坐,捧出一個‘八果盒’,盒裏放的是些蜜餞一類東西,如蓮子、馬蹄、椰絲、蓮藕……,中間放著紅瓜子,請你吃時,向你說‘拗金’,再請你拿時,說聲‘拗銀’,也有說‘拗深’的(因為紅瓜子像赤金,所以說‘拗金’,由金而銀,無非取好兆頭)。”

攢盒裝放“茶料”甜品,通常用於祭祀祖先神明。


    繪圖閩南語長篇小說《夢棋緣》:“自碗櫥裏取出前天買的紅棗,茶葉,花生糖,冬瓜糖,將每三箇分放在祖靈和佛祖神龕前的白瓷杯裝滿茶葉,其餘甜食類擺在木攢盒中。一箇小孩,三隻狗,一隻貓,看得出神。翁秉直問那些是要作何用?相箱娘邊作邊說:‘阿娘教汝:這些紅的綠的白的金剛豆,紅棗,冬瓜糖,是要擱在這箇三格的攢盒內,和這三杯清茶,敬佛祖,竈君公,土地公的’……”

    中國人喜歡在新年期間吃蜜餞果脯類的甜食,象徵甜甜蜜蜜整年。上述資料顯示,蜜餞甜品主要用於祭祀祖先神明,然後才是自己品嚐和款待賓客。廣東人則喜愛用八寶盒來裝蜜餞等甜品,以此招待客人。如今,尚有少數閩潮及峇峇人在供奉祖先神明時採用甜品類的“茶料”(生仁糖、寸棗、豆角、冬瓜糖、紅棗、龍眼乾等),裝置在一種長方形的木雕“攢盒”上,其上沒蓋子。

蜜餞果脯、茶料糖果等八寶盒,用於年初九拜天公。


    早期的蜜餞類食品過於甜,如冬瓜糖、生仁糖等,並不是現代人所喜歡。瓜子更是不易嗑,尤其紅瓜子,碰到唾液則滑不留丟,不易嗑咬。這些食品逐漸被現代新式的餅乾、蛋糕、堅果、巧克力、肉乾、薯片等所取代之。

    由於早期的八寶盒無法緊密蓋住(後期塑料做的就沒此問題),往往導致餅乾及花生類的甜品因而“漏風”(受潮)。有些人家只裝一些不漏風的食品,或請客吃後,待客人離開又再裝進罐子裡,如此循環重複,十分麻煩。當現代透明塑料小罐子出現後,人們紛紛採用它來裝餅乾等易受潮的食品,因此近年來愈來愈少見到八寶盒了。一罐罐的透明塑料罐子,裝著各種各樣的餅乾食品,一目了然,喜歡哪一個就打開蓋子拿取品嚐,拿了又蓋,蓋了又拿,裡面的食品保持著不受潮漏風,逐漸地取代了八寶盒。

《星洲人》電子版專欄,圖文:李永球,2023年1月31日

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十二月廿五接玉皇

 

十二月廿五接玉皇(圖片取自新加坡道教協會玉皇宮)

         農曆十二月廿五日有個“接玉皇”的節日,鮮為人知。很多人對此節日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它在我國不曾流行,老一輩福建人偶爾會提起“天神下降”,就是此節日了。

        《中國風俗辭典·接玉皇》條目云:“舊時漢族民間祭祀風俗。流行於南方一帶。夏曆十二月二十五日,相傳為玉皇下降察人善惡之辰,民間各家各戶均設香案迎接,故名。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廿五日,五更焚香楮,接玉皇,曰玉皇下查人間也。竟此日,無婦嫗詈聲。’”。這段記錄說明了是日乃玉皇下降視察人間善惡之日,民間設香案迎接之,婦女們都不敢咒罵。

         繪圖閩南語長篇小說《夢棋緣》:“廿五日,是玉皇大帝接到竈神報告後,派遣天神下凡調查民間善惡虛實的日子。一早,鄭巧慧和相箱娘各在廳前擺設香案,恭迎天神;又在觀音佛祖神前燒金紙。鄭巧慧迎過天神,又來翁家,二人交談片刻,臨走交代說;‘箱娘啊,天神下降來調查,你們母囝都要會記得;今日,不可殺生,不可損壞碗盤器具,不可和人冤家吵鬧;才莫觸犯著天神!’相箱娘緊緊牢記,成天將兒子看住,深怕他做錯了事。”

         林明義主編《台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所有地上的神都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報告,等到隔年的正月四日再到人間來,傳說,二十五日天上會有代理神下降,監視人民的行為,故本日稱作‘天神下降日’。前文說過,在這一天,不能到四處收錢。”

         洪進鋒著《台灣民俗之旅》:“相傳十二月二十五日為天神下降賜吉凶之日,民間誠信此日為玉皇上帝率領天神天兵,代替二十四日昇天的諸神,下降巡視,以察人間善惡,並賜吉凶。一般民間為免觸犯天條,仍有諸多禁忌,如忌罵人、吵架、幹壞事、損害……等。又說,是日不能向人催債,否則雖被催討,亦可免還其債,以免冒瀆聖駕,招來凶厄。而各家神桌上,都要供奉清茶水菓及甜糖,香煙更要終日繚繞不能斷絕,以示歡迎天神的降臨。”

         接玉皇與天神下降是同一個節慶,乃玉皇或天神下降巡查人間,主要風俗即祭祀神明及不可做壞事,不然神明禀告玉皇,會招致禍殃。為何祂們會在這一天巡視人間呢?原來十二月廿四為送灶日。但福建及潮州人的不僅僅只送灶君,閩潮的送灶叫做“送神”,是連同家裡一切神明都送回天庭玉皇禀告人間善惡。送走了神明,家裡沒了神明保庇,壞人也肆無忌憚地可以大作壞事。為了避免這些事發生,於是玉皇親自下凡或派遣天神下降巡視人間,繼續監督人間的善惡。所以就有了接玉皇或天神下降的風俗,希望人間繼續有神明保庇和監視。如此一來,我們繼續獲得神明保護,壞人也有神明監督著不敢胡作非為。

         十二月廿四本是送灶君的習俗,但民俗是會演變的,在閩潮卻轉變為送走一切神明,讓祂們回天庭與玉皇禀告及團圓過年,或許很多人無法認同,認為是送竈君而不是送神。其實這是人性化的一個演變,我們的風俗及信仰,本來就是“人”的信仰,也會把天上神明都當作人來對待,他們也需要一年數日的休假日,他們也需要與玉皇上帝一起團圓過新年。當了解人性化的民間信仰,那就明白了送竈的演變為送神。

《星洲人》電子版專欄,文:李永球,2023年1月4日

2023年2月3日 星期五

為何以牲醴音樂香酒祭祀?

獻生(腥祭)乃古代祭祀之禮

 

         傳統上的祭祀,經常會見到“獻生”、敲鑼打鼓、燒香祭酒之儀式。這些或許大家都有看過,不過卻不知其意。

         所謂獻生(腥祭),即是整頭的豬與羊宰殺後不煮,連同毛血及一些內臟生祭,一段時間後,再砍下其頭與尾巴煮過,再一次祭祀,稱為“獻熟”(爓祭)。這種祭祀方式通常用於大型的祭祀活動,如大型拜天公、一些神廟的大祭典或宗祠祭祖等等。至於“祭酒”,即將酒杯裡的酒傾倒在地上或茅草堆裡,稱為“祼guàn禮”。實際上,這些皆是古代的禮儀。

砍下頭尾煮過的獻熟(爓祭)

砍下頭尾煮過的獻熟(爓祭)


         王文錦譯解《禮記•郊特牲第十一》云:“虞代人的祭祀,崇尚牲肉的腥氣,用牲口的鮮血、鮮肉、焯過的肉來祭,都算做用氣。殷代人的祭祀,崇尚聲樂,沒有殺牲、煮牲之前,就奏樂降神。音樂奏過了三節,然後才出門迎接祭牲。聲音的呼號,就是殷人在天地間用以尋覓、召喚鬼神的手段。周代人的祭祀,崇尚香氣,開始向神獻酒用的是鬱金香草配合黍米釀製的香酒,灑酒於地,讓香味下達到地下淵泉。灌鬱鬯用的是圭璋做柄的酒勺,兼有使用玉的清潔溫潤之氣的意思。既灌鬱鬯於地,然後才出而迎牲,這是先向幽陰的地面下求神來臨受祭。迎屍堂上行正祭之後,又將請屍入屋,行饋熟禮。這時用香蒿合些黍米飯、糜子米飯焚燒起來,讓香氣彌漫牆屋各處,人們既爲屍酌酒奠於馔席,然後在香蒿上又加上些祭牲的腸間脂肪焚燒,這是向地面上求神來臨受享。凡是祭祀都要小心翼翼地想辦法請求神的降臨。”(原文: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氣。血、腥、爓祭,用氣也。殷人尚聲,臭味未成,滌蕩其聲。樂三闋,然後出迎牲。聲音之號,所以詔告於天地之間也。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鬱合鬯,臭陰達於淵泉。灌以圭璋,用玉器也。既灌然後迎牲,致陰氣也。蕭合黍稷,臭陽達於牆屋,故既奠然後焫蕭合羶薌。凡祭慎諸此。)

祼酒禮(灌茅)乃周代的禮儀

         關於祼禮,《周禮•春官宗伯第三》:“進獻肆解的牲體,獻醴酒、薦血腥,並以鬱鬯灌地來祭享先王。”(原文:以肆獻祼享先王);《儀禮•士虞禮第十四》:“喪祝拿取放在鉶南邊的酒觶祭祀,也是向白茅上倒三次醴酒,但不能將觶倒空,然後再添滿,放回原處。”(原文:祝取奠觶祭,亦如之;不盡,益,反奠之。)

         上述書籍之說,指古時候的虞代,祭祀採用鮮肉、鮮血,過後再稍微煮過再祭拜;殷代祭祀,是在殺牲前奏樂;而周代則以鬱金香草摻和黍米釀製的酒,用圭璋手柄的勺子舀酒灑在地上,再用香蒿混和黍米飯、糜子米飯焚燒,以及香蒿加上祭牲的脂肪燃燒。這些些,皆是請神(神明及祖先)降臨來享祭。

         所以今日見到的獻生及獻熟,乃虞代的風俗,就是依靠鮮肉鮮血請神降臨享用祭品,並告知這些牲畜均是毛色純正,健康無病的。當今見到祭祀時敲鑼打鼓,這是殷代風俗,藉著鼓樂的聲音,召喚神靈降臨來品嚐祭品。現今常見的祼酒禮(倒酒於地或灌茅)及燒香,則為周代的風俗,通過把酒祼灑在地以其請神降臨,至於如今常見的燒香(線香等),則從周代的焚燒香蒿與米飯、香蒿與牲畜脂肪而來,就是靠著這些氣味來請神降臨。

         當見到人們在拜天公神明、宗祠祭祖等祭祀時燒香、祼酒、奏樂、獻生、獻血、獻熟等等,無須大驚小怪,那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今日我們的民間信仰、神廟及宗祠,尚保持著這些古老的傳統,從古至今悠悠兩三千年之歷史矣,保護好這些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才能證明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延續迄今不曾斷層!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12月21日

2023年1月28日 星期六

泰國的婆羅門教林伽

宗教師、舞蹈員等護送下,林伽一路緩慢送到安奉地點。(Nikkasit Wongsawas提供)

 





         泰國南部的洛坤與宋卡是歷史古城,當地的古代城牆雖殘損,卻保留至今。昔年三佛齊(室利佛逝。Sri Vijaya)古國在東南亞是個強盛大國,領土面積遼闊,從今泰國南部到馬來半島及印尼蘇門答臘及爪哇等地。約在千年前,屬於三佛齊的洛坤及宋卡,建立了許多婆羅門教神廟,可惜今已不存在,所幸一些林伽(Lingalingam)卻在原址遺存下來,但大部分損毀殘缺。

古哈洞外的傳統泰國舞蹈表演


         網上維基百科對於林伽的詮釋是“標誌”的意思,象徵古印度的神祇濕婆,是膜拜濕婆的標誌。濕婆的意思是“吉祥”,代表濕婆的林伽也是“吉祥的宇宙大神的標誌”。印度教的思想指宇宙的創造、維持以及毀滅都出自同一位神明,也就是代表濕婆的林伽,它意味著宇宙崩解之時所有的創造之物在此煙消雲散。

九百年之久的洛坤林伽


         林伽的造型是一根圓頭的石柱,有淺刻陽具的龜頭紋,乍看之下顯然就是陽具造型,因此有人認為是古代男性生殖器官崇拜。

         與朋友們來到宋卡郊區的“沙丁發”(Satingphra)古婆羅門教遺址古哈洞(Khuha cave)朝拜,這裡是一面石山壁,大山腳黃君說,一千兩百年前印度婆羅門教宗教師找到這裡山上有天然形狀的林伽,就在此開鑿了兩個石洞建廟,一大一小,大洞供奉神像,可惜裡面物品蕩然無存,小洞則是宗教師講經修行打坐之處。已經荒廢了百年,近年被發現後,婆羅門宗教師開始活動,每個月在此祭祀誦經。洞外僅剩一處林伽古石雕,殘損不堪,地上殘留許多古磚塊。

        宗教師們都髮,穿白色衣褲,褲子是一塊長布圍繞在腰際,剩下的長布則捲起長條狀,再從前面往後面繞去繫在後部。他們圍坐在洞內誦經,一段經文結束就吹起法螺敲起銅鑼、搖起撥浪鼓及手玲,如此重複多次直到儀式完畢。人們把新的印度教神像帶過來參與誦經,其中一尊維濕奴(Vishnu)銅像極為古舊,其餘新的為烏摩天妃(Uma Devi)和歡喜天象頭王財神(Ganapathi),也有許多供品等。現場延聘泰國民間宗教舞蹈表演,鼓樂及古裝舞蹈員落力表演,氛圍熱鬧隆重。每個舞蹈員在表演前,先會禮拜一位老師父,老師父頭戴面具,口念經咒加持。有兩個小孩表演“儺舞”(戴面具),此外還有個歌舞表演,幾個舞蹈員一唱一答,詼諧對答引人發笑,一些人賞錢給他們。

婆羅門教宗教師在1200年歷史的古哈洞裡誦經


         泰國歷史學者Bhumi JiradeshwongSoparinya Chaipolban致力於婆羅門教的研究及尋找遺跡,在他們帶領下,我們去洛坤參觀一個古老的林伽,原處本來樹草叢生,白蟻築巢,近年被人們發現而挖掘出來重新安祀,此林伽已近九百年歷史。

         四十多年前,有一夥人在洛坤古婆羅門教遺址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林伽,於是盜取運到攀牙,當時一位新加坡人出價九十萬泰銖購買,可是卻無法搬到船上運走,事後有關的人逐一逝去。直到最近,當年一位知情的婆羅門教宗教師說出此事,人們才從攀牙找回此林伽,暫時供奉在洛坤市長官邸一個月,現場設個大祭壇,四方各有四個小壇。每天都由婆羅門教宗教師誦經祈禱。

婆羅門教宗教師前導下,囉哩上的林伽緩緩行進。(Nikkasit Wongsawas提供)


         122日,林伽被重新安奉在市中心裡。儀式從1日到山上取聖水洗浴林伽開始,2日安拜土地及眾神明,下午就把林伽放在囉哩上遊行,在官員及貴賓帶領下,軍銅樂隊、傳統舞蹈、婆羅門教宗教師等隊伍陪同下,林伽終於運到目的地重新矗立,整個儀式莊嚴肅穆,出席者眾多。

         泰國尚有多處婆羅門教遺跡,近年在歷史學者的努力下,逐漸被發掘出來,婆羅門教曾經在泰國輝煌盛行,後來被佛教逐漸取代而式微,近年來在有心人的提倡下,逐步復興。

《星洲人》電子版專欄,圖文:李永球,2022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