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水月宮的觀音誕(一)

亞答葉搭建的神壇,供奉風火院諸神
吉蘭丹布賴水月宮
供品:三茶五酒、果品(水果五盤與甜品五盤)
、齋素五碗、三碗庶饈及兩碗飯。

吉蘭丹內陸南部山區有個小村布賴”,數百年前,既有廣東客家人移民到此,早期華人先民為了生活而來到這裡採金,後來落地生根而定居下來,經過數代繁衍,逐漸形成了一個客家民俗文化濃厚的小地方。

布賴是個小地方,人口不多,近年人口逐漸外流。村裡有座古廟“水月宮”,主祀觀音佛母,副祀關帝、財神、譚公爺、福德正神(伯公)、大媽、二媽、三媽、叔婆太等等。

觀音神像是明末清初的畫像,據說是一位外號“疤頭四”的人,從中國帶過來,後被村民築廟奉祀迄今,如今畫像嚴重斑駁破損。三位“三媽”為陳林李三奶夫人,大媽是陳靖姑大奶夫人、二媽為林默娘二奶夫人、三媽為李三娘三奶夫人。中國福州的陳林李三奶夫人,二奶夫人卻不是林默娘,而是林九娘,在水月宮裡認為她就是媽祖林默娘。但也有指三位“三媽”均為媽祖。

每個神明各司其職,觀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關帝忠義正直,是學習的榜樣,財神施財賜寶,財源興旺,譚公爺治病救世,大降甘霖,消除災厄,福德正神統管土地上的一切事物,賜予生意興隆,各行各業興旺,陳林李三奶夫人為婦女兒童的保護神,除病驅邪,叔婆太則為管理農業的種植與畜牧業等等。

每年二月十九觀音佛母聖誕日,水月宮大事慶祝,儀式為客家儀式,既古老又傳統。從二月十五清洗水月宮開始,二月十六日,以亞答葉搭建一座臨時“鑼鼓棚”,內供奉風火院諸神,裡面擺著鑼鼓、二胡等樂器。

二月十七日的儀式多,“彩壇”即把神明的金花紅布球全換新的,書寫墨字紅對聯貼在宮內多處。“安神”即安奉上風火院、廚房監齋爺、大將軍等臨時神位。下午四點到七點半之間開始“封齋”,全村善信都得吃素齋戒,村內原有泰國回教徒經營葷肉飲食店的,也因為華人神誕吃素而休業,直到開葷為止。晚上九點投筶(珓)問神,獲得聖杯後把神明及香爐拿出到宮外繞一圈回到宮內,神明安奉回原處,香爐則擺放在前殿的香案上。最後恭迎村內的水德星君及三位拿督公到水月宮內赴醮,在前殿設立祂們的臨時神位,共同慶祝神誕。最後來一場神明到齊的“落馬祭拜”,表示神明到來下馬,給祂們洗塵。

上述提到的風火院神明,指的是戲神田都元帥及所有戲劇音樂神明,包括宮內已故的樂師們。大將軍則為布賴村內早期為民捐軀的先輩們,諸如早期布賴村與土著發生衝突,還有幾次與外村的械鬥,以及日寇南侵時的抗日戰爭等壯烈犧牲的烈士們。大將軍神壇處,擺放了早期械鬥時的火砲(火銃),以及腳鐐及木棍,那是布賴甲必丹捕捉犯法者的器物。



二月十八日,走到村尾地方,供奉了臨時“先賢公”神位,均為早期亡故的先賢們。下午四點“拜朝”,晚上11點半“拜壽”。拜朝儀式:先出外鳴鑼三響,眾爐主頭家及理事會一起跪拜(三跪九叩首,多次),燒起檀香爐,爐主獻茶,接著是給諸神明斟酒,最後是獻金紙。先是祭祀主殿,再到前殿、水德星君及拿督公、大將軍、監齋爺、最後是先賢神位。供品方面是三茶五酒、果品(水果五盤與甜品:紅棗乾、龍眼乾、冬瓜糖、冰糖、荔枝乾)、齋素(冬粉兩碗、黑木耳、金針、腐竹)、三碗庶饈(素菜餚)及兩碗飯。

開始祭祀時,得吹奏音樂(管弦樂),祭祀結束就敲鑼打鼓(敲擊樂)。管弦樂採用西洋直笛(以前是中國笛子及蕭)、二胡、椰胡、廣東二弦(早期是演奏八音,樂器為蕭、笛子、椰胡、廣東二弦、小揚琴、古箏、笙、琵琶)。敲擊樂是一面鼓,一面銅鑼及鐃鈸。敲擊樂也用在街上走動前往祭祀其他地方或請神時等等。由於西洋直笛與胡琴出現不同調的情況,所以彈奏的曲子顯得不合調。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611

為民捐軀的大將軍神位,旁有火炮、腳鐐等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