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早期日本南來的苦力


 

原不二夫著、劉曉民譯《英屬馬來亞的日本人》一書,是參考查閱了許多日本及英國殖民地留下的文獻檔案而寫成,資料頗珍貴,是了解日本苦力(包括農民、商人等)在我國的可靠材料。

日本“殖民協會”宗旨是預防日本人口過多而積極進行移居殖民事業,主張在海外殖民,日本的貨物能夠出口,海運得到振興,隨之可實現海軍的擴張等。18965月,石原帶領家鄉及其附近的27名貧農和佃農遷居到柔佛麻坡,這是最早的日本農業移民。結果失敗告終,一部分死亡,其餘離散了。

20世紀初期,日本,移民前往馬來亞的日漸增加,大部分在橡膠園工作。其中一位日本苦力釣田時之助記述說:“在柔佛……各處的橡膠種植地,現今需要2萬名以上的日本人勞工……(‘土人’不勞作,‘中國人’不好管理)”文中的土人即指馬來人為主的土著,不勞作就是不工作,而中國人則不好管理。作者在〈序〉裡直言不諱指出“……日本人始終認為馬來人懶惰,實際上馬來人自古以來就很懶的一般說法已經令人深信不疑……”此說法偏頗,不應如此刻板地視馬來人為懶惰的民族。

書中有一段提及日本苦力在太平郊區直弄(Trong)橡膠園工作的情況,引起我的注意。英國人HSEHidden Streams Estate)位於霹靂太平郊外25英里的直弄,該公司於1912年,請求新加坡諧街的東洋移民合資公司召集150日本人勞工過來工作。當時霹靂的各族的日工資不一,泰米爾(印度人)34-55分,爪哇人30-60分,中國人40-80分,日本男人70分,婦女及未成年人按勞取酬。其實之前已經有30名日本人在此工作,他們在印度工人罷工時,是幫助經理進行抗爭,得到經理的信任。誰料日本中介人中川三次郎私用了發給日本工人的錢,導致無法支付工資,中川與日本人發生糾紛,導致與經理動武破壞器物,結果全部離開橡膠園,給經理帶來極大困擾。

1112日,79名日本人乘船南下,27日到了新加坡,再轉船到檳城,29號早上到達後,改乘渡輪到北海,隨即乘坐火車到太平,下午5點到達,在日本人旅館“八幡館”吃晚餐後,分乘11輛牛車直到HSE橡膠園,另外有一輛公共汽車分兩趟載人到直弄,這一批人到直弄後,還得再轉坐馬車進入橡膠園。122日開始工作,時間是早上6點到10點,上午10點半至2點。

橡膠園內有中國人商店,東西少價格貴,“移民的膏血有可能被中國商人吸收”。因此加藤以本身的規定的價格向八幡館訂貨物,直接送到橡膠園來,不跟中國人購買。

這批日本人不久後患上瘧疾,19132月間他們輪流患瘧疾住院,其中一人死亡。導致他們充滿恐怖心理,加上某種迷信,都不願意繼續下去,經過與園主協商,27日他們全部離開前往新加坡去了。

上文提到的中國人商店物價貴,其實情有可原,當時太平到直弄的公共汽車票60分,直弄到橡膠園的雙人馬車車費2元半。橡膠園內的是小雜貨店,老闆從太平辦貨運到園內,車費肯定花掉很多,價格貴理所當然,指中國人吸膏血顯然是偏見。

書中提到日本人要求較高的工資,對於開芭的幸苦工作不大願意做。馬來亞最多日本苦力的時候約近9千人。與所有移民苦力一樣的,日本人來到馬來亞也是辛勤勞作,可是對於氣候、疾病和環境,他們就不大能適應。大家若有興趣請去讀此書,書中詳述了日本人南來當苦力的情況。

 

《聲匯八方》八度空間華語新聞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57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