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神賽會,神明游境是傳統的華人慶典儀式,在眾多的游境陣頭裡,有個“塔骨”,那是福州人的特有民俗陣頭。
或許大家還不了解什麼是塔骨,那就先看看《福州鄉土文化彙編》書中提到的七月中元節習俗:“舊時,福州多瘟疫,遇到瘟疫流行年份,民間還盛行遊‘塔骨’的迷信活動。所謂塔骨,即用竹條扎成人形的骨架,頂上裝著不同神明的頭像,身上披著各種神明的衣著,日間供坐大廳,接受香火供奉,晚間用人頂著‘塔骨’到街上巡遊,即所謂‘遊塔骨’。‘塔骨’神有‘七爺’、‘八爺’、‘青鬚’、‘白鬚’、‘叉神爺’、‘保長公’、‘孩兒弟’等等。頂‘塔骨’巡遊街坊,意在緝拿各種‘瘟神鬼怪’,連搞七天七夜,最後一艘數丈長的紙舟,將所謂抓到的瘟神鬼怪放在船上,眾人一邊抬著紙船跑步,一邊吶喊,將紙船送到江河中去焚燒,謂之‘出海’。”
塔骨就是人工製造的一種神明偶像,由人從下面鑽進去頂著,用於迎神遊境,通常都是神仙人物為主。塔骨全身包括頭部及衣服都是人工製造,只有腳部是那個頂者的雙腳,頂者的雙眼位置剛好在塔骨的中部,這裡做成網狀,以供他觀看外面的路況。塔骨約有兩個人的高度,高大魁梧非常吸睛,頂者走路不停左右搖擺,塔骨也跟著搖晃,尤其雙手更是前後擺動,格外引人注目。另外還有一種小塔骨,與常人一樣高或略高,通常都是小孩童模樣,常出現於福州舞龍隊裡,一般是兩位,稱為“孩兒”。
當福州人移民台灣後,也把塔骨帶到當地去,台灣的迎神遊境陣頭裡就常見塔骨。福州人移民東南亞後,有把塔骨傳播當地嗎?當然有,不過只見到小塔骨。我國福州舞龍隊的“孩兒”就屬於小塔骨,可惜在許多地方的福州舞龍隊逐一解散後,就少見到了。目前僅在柔佛、砂拉越等地還可見到福州舞龍隊,因此柔佛還保留著小塔骨。尤其柔佛古廟游神時常見的“和合二仙”,就是小塔骨。另外在近年又演化出“大頭娃娃”。前者具有賜福效能,後者純粹屬於娛樂性質。如何分辨它們之間的不同呢?和合二仙的偶像有綁兩條辮子,頸掛長命鎖,雙手(道具)由頂者持著,一手拿圓布扇,一手持手巾,布扇具有賜福功效,通常輕拍孩童的頭部。大頭娃娃就不具有這些功能,只分發些糖果等物給觀者孩童。近年台灣盛行的電音三太子,亦可歸類為小塔骨。
數年前在印尼中爪哇馬吉朗市參與道教節世界慶典活動,其中一項節目是迎神遊境,在遊行隊伍中見識到了印尼的新式塔骨,扮演的是宋朝三位歷史人物——包公、公孫策與展昭。後二者是包公左右文武助手,公孫策足智多謀,展昭為御前四品帶刀護衛,塔骨胖大身軀魁梧,果然很有創意。印尼出現新塔骨,相信與當地的福州人有關,當地祖籍福州者以福清人居多。至於上世紀中葉,北馬的喪事的出殯隊伍,也曾經出現小塔骨。 此外,近年在我國的一些喪事上,又湧現了小塔骨。
福州塔骨之功能本來是驅除瘟疫,每當瘟疫流轉,便頂起塔骨遊境四處去捉拿瘟神疫鬼,最後將之押入紙船焚化送走。塔骨屬於神像,平時得供奉在宮廟裡。然而,民俗是會演變的,後來逐步變為凡是迎神遊境都可以請出塔骨巡遊,即使是太平年,頂起塔骨掃蕩地方上的凶神惡鬼,災難橫禍等等,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地方上的平靜與安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