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旌,也叫做靈旌、女婿布等,是喪禮上常見的器物。通常是女婿,或者孫婿、侄婿、外甥婿,甚至其他親戚朋友贈送給逝者。古代採用銘旌是因為逝者入殮無法見到遺容,在棺前立銘旌作為標誌,代表著逝者。當今的銘旌主要是讚美逝者或列出其官位勳銜。銘旌以紅布裁剪成長條狀,書寫上有關文字,也有粉紅色或黃色,代表著不同輩份所贈,至於白色銘旌,那是孝子贈送給已逝長輩。
銘旌當如何書寫?這就有點意思了。我國東西南北馬的寫法略有不同,不同籍貫也有差別之處。下面列子姑且以男性為例:
北馬所見有數種:“公元顯考X代大父享壽X十有X X(姓)府XX(名)尊岳父銘旌”、“民國顯考X(姓)府諱XX(名)享壽X十有X歲X代大父尊岳父大人之銘旌”、“中華顯考待贈享壽積閏XX有X歲X(姓)公XX(名)岳父之銘旌”、“顯考XXX(名在前姓在後)公享壽XX有X歲岳父銘旌”。
馬六甲:“大德望(女性用大懿德)X代大父諱XXX(名在前姓在後)府岳父大人世壽XX有X銘旌”。
柔佛:“馬來西亞公民顯考鄉諡XXXXXX(諡號)享壽積閏XX有X歲諱XXX(名在前姓在後)府岳父大人之銘旌”。
登嘉樓:“X代大父顯考諱XX(名)岳父X(姓)府君享壽積閏XX有X齡靈柩”。
砂拉越:“XX年(甲子紀年,如今年辛丑年等)年待贈X(姓)府XX(名)岳父大人享壽XX有X歲靈旌”、“中華待誥X(姓)府XX(名)岳父大人享壽XX有X歲靈旌”。兒子拜題的白色銘旌:“中華待贈(或誥)X(姓)公諱XX(名)府君享壽積閏XX有X歲靈旌”。
各地銘旌有不同,真的是百花齊放,顯現各地特殊的風情樣貌,若統一寫法反而沒了意思。但是卻有一些不正確的文字需要提醒,希望大家注意,盡量避免出錯,以免引起尷尬!
1957年之前,華人大部分屬於中國僑民,而非本邦公民,所以那時候均是採用“中華”或“民國”的國號。我國獨立後,我們均是馬來西亞國民了,應當放棄中國國號,而採用祖國馬來西亞的國號——馬來西亞或大馬。“公元”則是一些人誤將“中華”、“民國”的國號,誤為是紀年如民國七十年等等,在獨立後不再用民國紀年,而改為“公元”。這是最大的錯誤,必須更正。還有甲子紀年也是犯這個錯誤,,都誤以為開頭的是紀年。
“顯考”是指已逝的父親,若是兒子贈送的白銘旌,這樣寫是對的。如果是女婿贈送,就不適宜如此書寫。
尾端的“銘旌”、“靈旌、”,都可以使用。“靈柩”比較不適合。
最大的問題是“待贈”與“待誥”,主要是指“官銜”或“諡號”。特指古代封建皇帝,對於有功者誥封官銜,有時追封其已故祖先數代,當今沒了封建皇朝的追封祖先,就不必再寫待贈待誥。至於諡號有“官諡”與“私諡”之分,官諡是古代官方賜予的諡號,私諡是自己給予的諡號,通常都是找地方上讀書人給取,如今我國一些地方還可見到取私諡。
以下幾個例子,僅供各界作參考 (不計算文字的數目吉兇) :
馬來西亞(或大馬)最高元首誥封丹斯理X代大父諱XXX(名在前姓在後)府君享壽積閏XX有X歲岳父大人之銘旌、大馬XX(州屬)蘇丹誥授局紳諡XX(歌頌讚美逝者的諡號可取兩個字或四個字,不宜過多)享壽積閏XX有X歲諱XXX(名在前姓在後)岳父大人靈旌、X代大父諱XXX(名在前姓在後)享壽積閏XX有X歲岳父大人銘旌、大德望X代大父諱XXX(名在前姓在後)府岳父大人世壽XX有X銘旌。
《星洲人》電子報。圖文:李永球。2021年6月1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