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

婚禮上的湯圓


 

         眾所周知,湯圓是冬至的應節祭品與食品,除此之外,福建人在六月十五過“半年節”,也有做湯圓來祭祀祖先神明及品嚐。

         湯圓在婚禮上極其重要,先看文獻上的記錄。劉志文主編《廣東民俗大觀·佛山婚嫁風俗》:“深夜,舉行‘上頭’,掛字架(按家族輩次排序,為婚娶男子命字,即大名),並共吃糖水湯丸”;黃炳瑜撰寫閩南婚俗吵新娘〉文中提到:“新夫妻關在洞房裡,由一個男人拿著木梳、篦子分別在新娘頭上各梳三下;另一個女人在新郎頭上各梳三下,這叫‘上頭’,表明新夫妻已正式成了大人;最後,新夫妻同吃‘圓仔’、豬心……”;劉浩然著《閩南僑鄉風情錄》:“紅丸一般搓成直徑一點二公分的粒子,經開水鍋煮熟撈出,放於米篩中瀝乾水份待用,待到新娘入門的前一天,將紅丸加糖煮透後挨家挨戶分贈親堂及鄰居以及好友,以示報喜,這也就是婚前的‘惠丸’禮俗……娶親當天凌晨,新郎新娘分別在自己的祖廳舉行‘上頭’儀式,男家要以三碗紅丸擺在祖廳桌上孝敬祖先,女家則從男家盤擔取出四粒大如乒乓球隊特大紅丸擺在祖廳桌的四個桌角,俗稱‘桌角丸’。然後分別由屬龍的長輩男女為新郎新娘舉行‘上頭’儀式。這叫做‘上頭丸’”

         上述資料顯示,無論是閩粵都有“上頭圓”的習俗,而福建風俗還有“惠丸”的送親友紅湯圓報喜。上頭就是成年禮,當吃了上頭圓,代表就是成年人了,此後可以成人的身份進行民俗儀式。成年禮本來與婚禮分開,後來與婚禮結合為一,兩個禮儀合在一起進行。

         傳統上,婚禮前先進行上頭禮,儀式是祭祀天地神明祖先,祭品裡必須有上頭圓。湯圓顏色有些是全紅色,有些是紅白參半。通常由父母餵食,各餵兩粒,不可咀嚼,直接吞下腹。早期有的上頭禮是女子嫁到男家時,與新郎一起進行。

         除了上頭圓,新人進入洞房時,必須食“合房圓”,此為閩潮風俗。葉春生、林倫倫主編《潮汕民俗》:“新郎新娘到家後共入洞房,共坐於床邊,這時伴娘就要拿出一碗糯米湯圓或桂圓肉煮的糖水給他們吃,謂之吃‘合房圓’。一邊吃,伴娘一邊‘做四句’……新郎新娘各吃兩粒之後互換盅盞,再各吃兩粒,俗稱‘交杯換盞’,以示親密無間。這時伴娘再次‘做四句’……”;劉浩然在上述書中提及:“新婚夫婦要在洞房中吃‘相見丸’……新婚夫婦各人捧起木碗,每人吃了兩粒紅丸之後,由送嫁媽導演,互換手中的木碗,每人又吃了碗中另外的兩粒紅丸。這就是‘成雙配對’,‘交杯換盞’之意……”;林明義在上述書中寫著:“新郎新娘相對坐在新房的圓椅上,一同‘食圓’,‘圓’即糯米做成的圓子,約鳥蛋般大,加砂糖和水煮成,在‘冬節’(冬至日)和‘徙厝’(搬家)時食用,夫婦兩人起先各有食用,再交換食用,好命人在其中間為其為其服務,‘食圓’就是希望夫婦兩人能像團子一樣的圓滿和合。”




         合房圓(相見丸)吃了是祈望新婚夫婦在行房時能夠和合順利,蓋因古早的媒妁婚,新人未曾見過面,也未有行房經驗,存在害羞等因素的障礙,傳統上認為食了合房圓會解除行房的障礙。隨著時代丕變,男女自由戀愛,婚前性行極為普遍,合房圓也因此被淘汰了。我國早期曾有合房圓,禁忌咬破,必須整粒吞下腹,合房圓象徵夫妻和合行房圓滿,咬破就破壞了其意義。與我們截然不同的,西方婚禮的以刀切蛋糕儀式,把完美的蛋糕給切破,顯現其民族的破壞性極強。

         綜合上述,湯圓在婚禮上扮演一個大角色,除了贈送親友報喜外,成年(上頭)禮上象徵已是成年人,合房圓則有和合圓滿的象徵。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1年11月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