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豆沙餅VS豆沙包


         福建人有一種餅乾叫做“豆沙餅”(tau-sa piapiann),餅皮是油皮與水皮層層重疊,烘烤時油皮溶化,水皮就呈現一層層形狀,餅皮偏軟不脆。雖然馬蹄酥(香餅)也是一層層的,但入口酥脆,與豆沙餅的偏軟迥然不同。前者必須密封收藏,避免漏風(皮了,受潮),後者不需要密藏。至於豆沙餅的餡料,是綠豆去皮浸水後,再蒸或煮熟後搗爛,以小火慢炒。炒餡極為講究,先以小蔥頭切片油炸,待蔥頭金黃色時,倒入搗爛的綠豆、白糖及少量鹽,慢火炒至香噴噴即可。由於餡料偏鬆散,有點類似沙土,吃時餡料極易掉落,顧名思義叫做“豆沙”,這種餅乾也叫做豆沙餅了。

         另外,福建人的數種糕粿,即榜舍龜、芋草龜與豆包仔粿,它們的餡料與上述的豆沙餡極為類似,也是綠豆、油、蔥頭、白糖、鹽和胡椒粉炒之,比豆沙較為粘稠一些,因有胡椒粉調味,鹹甜中帶有辛辣之味,這種餡料叫做“鹹餡”,或稱為“半鹹甜”。若是人工搗做這種綠豆的餡,如不均勻,或會有小顆粒,反成了其特色。

         廣府人擅長做“豆沙包”(tau-sa pau),以及餡料是豆沙的餅乾,包括月餅等亦有採用豆沙餡。豆沙包的皮是麵粉混合酵母、白糖及油,經過搓揉醒麵後,包上豆沙餡料,再經過發酵後才下鍋蒸熟。廣府豆沙與福建豆沙可不一樣了,它是以紅豆浸水後,經過蒸或煮熟,搗爛後下鍋炒,只加白糖與油炒熟,細膩無顆粒。由於加入大量的油及白糖,因此餡料凝結成團,色澤明亮。說它是豆沙,卻不是鬆散似沙,而是粘結成團,有點名不副實。許多食物或美食等名稱,多多少少都出現名不副實的現象,這可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不同地方出現不同的名稱,屬於當地的風俗習慣,無須去糾正或糾纏著名稱的正確與否。





         不知諸位可有印象,以前的豆沙非常之黑,宛如黒墨般,乃名副其實的“烏豆沙”。當今的豆沙,黑色中呈泛紅色,不再是色如黒墨,一些朋友有此疑問而問我。豆沙之所以顏色漆黑,那是炒餡時,摻入“礬”(明礬)之故。古人認為豆沙必須要夠黑才好看,所以加礬使到烏黑似墨。後來有說礬會致癌,於是商販就不再用礬,所以當今的豆沙已不再是墨般的黑漆漆,只有少數一些採傳統做法的,還是會摻礬使到豆沙呈現漆黑色。

          在我國,廣府月餅的餡料主要有蓮蓉、豆蓉及豆沙。蓮蓉是採用蓮子,豆蓉採用綠豆,豆沙採用紅豆,做法與豆沙一樣,必須以大量的白糖與食油慢炒。可是在傳統廣式月餅筒裝的包裝紙上,豆蓉寫作“白豆蓉”,豆沙寫作“烏豆沙”,黑白分明。其實蓮蓉(蓮子)、豆蓉(綠豆)、豆沙(紅豆),已經一目了然,不需要再加烏或白來區別。

         所以,當看到豆沙餅,切莫馮京當馬涼地以為是烏黑色餡的豆沙餅,這可是福建籍的偏黃色似沙的豆沙餡。當看到豆沙包時,也切莫馬涼當馮京地以為是偏黃色餡的豆沙包,這可是廣府籍的粘結黑色豆沙餡。

         福建豆沙呈現黃褐色,鬆散似沙;廣府豆沙呈現黑色,粘結成團。同一個“豆沙”名號,卻出現不同的色澤、不同的豆類、不同的炒法、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味道。不同籍貫的豆沙有著天壤之別,實在耐人尋味啊!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1年10月27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