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有一道美食叫做“滷肉”(北馬),也叫“五香”(中南馬及新加坡),在許多咖啡店或小販中心均有售賣。主要是油炸的食品,配合醬料蘸著吃,洋溢著傳統味道。
傳統滷肉裡的小食品計有:肉捲、蝦餅、薄餅糋(tsinn)、豆乾、滷豬頭皮、滷蛋、芋糋、番薯糋等,經過油炸切塊,再配上切塊黃瓜。其醬料有兩種(或單一種辣醬),一是辣醬、一是甜醬,紅色的辣醬會撒上很多的塗豆脯(花生碎),味偏甜辣;黑色的甜醬較粘稠,味道偏甜,蘸著醬料吃,香味四溢,酥脆爽口,令人愛不釋口。福建話的“糋”可作名詞兼動詞,放在食物前多做動詞,通常指大鍋油的炸,如:糋豆乾、糋油炸粿、糋肉等等。放在食物後多做名詞,指油炸的食物,如:薄餅糋、馬花糋、老鼠糋等等。
各地的滷肉略有不同,滷肉裡的“肉捲”是以豬肉碎混上蔥頭碎等香料,以豆枝(腐竹,古早時多用網紗油)包裹成條狀,它在太平被叫做“肉捲”,檳城叫做“滷肉”,中南馬新加坡叫做“五香”,中國福建閩南有稱為“五香(捲)”或“雞捲” 等。傳統的肉捲是採用豬肉碎,檳城多用較為粗顆粒的肉,後來有的是整條的肉做成,省下切顆粒的工作。稱它為肉捲可謂名副其實,是以肉捲上豆枝而成;稱它為滷肉則顯得不大正確,因為它是炸的不是滷;稱它為五香也可以,蓋因它有放五香粉調味。
滷肉裡的“豬頭皮”,即以整個豬頭的肥肉及耳朵切塊,配上五香醬油蒜頭香料等長時間滷煮,肥肥軟軟,“滷肉”沒了豬頭皮,就顯得美中不足。
福建同安與石碼的五香極為出名,同安的宴席頭盤(冷盤),第一道就是“五香捲”或“滷水拼盤”(福建朋友提供資料)。曾在福建安溪吃過雞捲,迄今依然回味無窮。
在檳城,這道美食叫做“滷肉”,中南馬新加坡叫做“五香”,均指美食裡的“肉捲”。雖然此道美食在太平也叫做滷肉,不過是指滷豬頭皮而不是肉捲。肉捲在太平被叫做肉捲,在檳城稱為滷肉,在中南馬新加坡叫做五香,同一個食品,在不同的地方卻有不同的名稱,真的耐人尋味!
隨著時代的發展,滷肉的變化極大,近年的演變是小食品多元化,加了許多新食品,如各種口味魚丸、肉丸、魚餅、加料豆腐、海鮮腐皮、魚肉、皮蛋、雞翅膀、皮蛋雞等等,近年更是採用冷凍或西化的食物,如蟹棗(蟹柳)、雞肉塊(nuggets)、香腸等。有一些不再動手做,全採便料及冷凍食品,所以滷肉裡見不到滷豬頭皮、薄餅糋、肉捲(若有,也是購買的冷凍貨)等等傳統食品,甚至醬料也是買的。
所謂美味在民間。古早時神廟演梨酬神,一般都會聘請傳統戲劇表演,通常會有一些小販跟隨戲班到來售賣各種小食,這種小販就叫做“走棚跤”(福建話,跟著戲班跑的流動小販),它們跟隨戲班到處流動售賣,沒固定地區,戲班到哪就跟到哪,沒“戲檔”(沒表演)時也隨著休息。饕餮們最喜愛這種小販,它們的滷肉還是傳統味道,有滷肉、肉捲、蝦餅、滷蛋等等,都是親手做的,醬料也是親自調配煮成,味道依然傳統。部分城市地區的變味了,郊外鄉村地區的還是保留古早味,若遇到走棚跤,不要錯過“戲棚跤”(戲棚下)的小販哦!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1年11月24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