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話的“春”諧音“剩”,供奉春飯春菜,象徵家裡去年有剩餘的飯菜留到今年,意味著去年生活富裕到今年還在吃不完,這是一種祝福,亦祝願今年的食物也是留到明年都吃不完。
清末繪圖閩南語長篇小說《夢棋緣》:“……又到廚房把已煮熟的白米飯裝在一隻碗裏,作出高高尖竦的樣子,擺一個多蘗的熟芋頭在碗緣的飯上,飯的中央插一枝冥紙店買回來的紅紙糊成的‘飯春花’。接著,用番薯粉、牡蠣、韭菜、生蔥,煮了一碗濃濃黏黏的番薯粉羹,碗旁亦擺了一個小芋頭,羹的中央照樣插上一枝紅紙花。十二根菠蓤菜另盛一碟。三種都端出來,放置在祖先神龕前的長桌案頭……隔天是初五,相箱娘清早便將廳裏長桌案上去年除夕前擺敬祖先的隔年飯,隔年羹,長壽菜搬回廚房分別重煮過,備作午飯喫。”
婁子匡編著《新年風俗志》:(福建廈門)“中午祭神,晚上祭祖,這叫‘迎春’。祭神的物品,定要有‘春飯’一碗(春飯就是平常吃的飯,上面插一朵用紅紙做的,像玫瑰樣的小花,叫春花。)多少聽人們的便,可是不能缺少。這是‘迎春接福’的意思。”
上述提到中國閩南及台灣的春飯,有叫隔年飯、隔年羹及隔年菜,或春飯,抑或過年飯,且都提及插上紅紙糊製成的“春花”(飯春花、春仔花)。甚至有在初五重新將春飯等煮過再吃,可見舊時農業社會不浪費食物的儉省行為,也是因為春天的中國天氣寒冷,食物不易變質生霉,可加熱食之。
流傳到我國的春飯,目前見於一些傳統華裔及峇峇娘惹家庭裡。通常是在大廳神案或祖先、竈君處,各供奉一碗春飯及春菜(芥菜、青蔥、青菜),飯上插一朵“春花”(鮮花),檳城常見石榴花或大紅花,馬六甲常見仙丹花及柚子葉、青蔥;或仙丹花與蒜仔,也有插小芋植物等等,這與中國福建和台灣的紅紙做的“春花”有所不同。馬六甲供奉的春飯及春菜,直到年初四拿下,這時候就看黴菌的顏色來預測今年的運氣吉凶。而檳城的是把春飯放在竈腳(廚房)處,年初四才看其黴菌顏色預測吉凶。
至於春花,原本是採用鮮花,後來才出現紅紙做的春花。紙春花分是三類,一是立體有枝有葉(類似鮮花);二是豎立造型有葫蘆、火焰等形狀;三是平面春花(類似剪紙)。近年商家推出新式印刷版的平面春花,含黏性,撕下黏貼就行,方便懶得剪紙春花的人。也有以塑料花當作春花或塑料小珠串成的春花,甚至以彩帶綁成蝴蝶結的春花,最簡單的是剪或手撕出一張四方形的紅紙即可。一些豎立的供品如水果年糕等,可剪出長紅紙條(或加上金紙條裝飾),黏在供品的外圍一圈點綴,美觀極了。這些些均可歸類為春花。
紙春花的造型圖案百花齊放,任何形狀款式自由發揮。不僅用在春飯春菜,任何供品都可插上(立體、豎立)或黏上(平面)。其實不僅僅在新年的供品上,平時的神誕祭祀,抑或神明神誕等等,都可以春花裝飾,使到供品美觀華麗。傳統觀念以為供奉神明的供品必須點綴紅色,以示與白事祭品有別。所以春花除了裝飾美觀,亦是供品點綴紅色的象徵。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4年1月24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