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5日 星期六

為何有冬至大過年之說?


 

         每當冬至期間,就會看到一些媒體報導“冬大過年”,意思是指冬至這個節日較農曆新年更加大。在中國某些地方也有“冬至大如年”(冬至好比新年一樣盛大)、“冬至小過年”(冬至僅次於新年,好像過個小年)之說。此外,民間也有吃了冬至湯圓就添加一歲之說。眾所周知,新年是華夏民俗裡最大的節日,為何冬至卻有如此大的魅力,能夠與之比配?

         冬至是廿四節氣之一,乃傳統的重大節日,也叫做冬節、長至節、亞歲、賀冬節、一陽節等。通常在陽曆1222日前後幾天,農曆則為十一月間,這時候陰極而陽至。從冬至開始,太陽北移,陽氣上升,冬至陽氣初動一陽生,十二月則二陽生,正月是為三陽開泰。中國民間有《九九消寒歌》及《九九消寒圖》,從冬至算起,直到九九八十一日後,氣候逐漸由寒轉暖。

         古代文獻關於冬至的資料頗多,《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癘、荒年與人民飢餓、死亡。漢代起列為令節,有賀節之俗。該日前後,人們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東漢崔寔《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及謁賀君師耆老,如正旦。”魏晉時,冬至日,君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歲朝,並有獻襪履之儀,表示迎福踐長。到唐宋,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祠部放節假七日。(參見  《中國風俗辭典》)



         原來古代的歲首(新年,也指新年的第一個月或第一天),不在當今農曆的正月初一,不同朝代所定的曆法不一樣。秦朝之前的古六曆(黃帝曆、顓頊曆、夏曆、殷曆、周曆、魯曆),大都以冬至為一歲之開始(顓頊曆以立春為一歲之始)。到了秦及漢初,又以十月為歲首。直到漢武帝時期所制定下的太初曆,才以正月為歲首,沿用迄今。今農曆十二個月分別以十二地支命名,正月不是子月,而是寅月,十一月才是子月,那是源自周代以正月“建子”,以十一月為歲首之故。(參見《中國古代文化概說》)

        古代冬至就是新年,是個大節日,官民同歡共慶,穿新衣履,祭祀祖先,互相祝賀。迨到漢朝才失去其最重大節日的地位,不過官民依然重視冬至,有些以它及新年並重或把它列為第二大節日,僅次於新年。所以冬至大過年或大如年及添加一歲之說,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古代曆法延續下來之故。但是,如今我們已經採用了漢朝的太初曆,那就得根據它行事,第一大節日是新年,不是冬至了。過了冬至添加一歲也不適宜,必須是過了正月初一新年方可添加一歲。正月初一添加一歲是民間的基本算法,至於有說立春才是新一年的開始,那是命相界的說法,在批算命理時都是根據立春來定一個人的出生年,這並不是對與錯的問題。

         冬至大過年等之說,是源自古代的曆法。當今最大的節日是新年,人們都穿新衣服、發壓歲錢(紅包)、張燈結彩,這些都是冬至所不具有的儀式。所以冬至不再是最大節日,是僅次於新年的第二大節日,冬大過年及添加一歲之說,更加不適合了。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1年12月1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