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

蜾蠃的鴛鴦土

 





        一位朋友家裡房間忽然有蜂築土巢,她拍攝照片放上網,很擔心家人被蜇。看到圖片後,發現是不會蜇人的土蜂。便叫她放心。

         土蜂,客家話叫做“泥蜂”,福建話則稱為“鴛鴦”(uan-iunn。也叫鴛鴦蜂)。正名是蜾蠃(guo luo),又稱作螉蠮(weng ye)、泥壺蜂、細腰蜂、土鴛鴦、蒲盧等等,屬於胡蜂科。小時候,老人家看到它,就會說“鴛鴦掠虼蜇做某”(福建話。鴛鴦捉蟑螂做妻子),意思是土蜂是單雄性,無法生育後代,捉了蟑螂來做妻子交配,以傳宗接代生育產子。

         《詩經·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螟蛉是一種綠色小蟲,蜾蠃是一種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窩裡,產卵在它們身體裡,卵孵化後就以螟蛉為食物。古人誤認為蜾蠃不產子,餵養螟蛉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義子。”(《現代漢語詞典》“螟蛉”條目)。

         古人誤會蜾蠃不產子,是叼螟蛉或其他昆蟲來傳宗接代。於是便將買來或抱養的兒子叫做螟蛉子。南北朝梁代的醫學家陶景弘,不信蜾蠃是單性無法生育,通過研究發現蜾蠃雌雄俱全。它們捉其他昆蟲用尾刺蜇個半死,然後在蟲體生卵,幼蟲就吃這些昆蟲長大。(網上百度百科)

         北馬王山野君說,福建民間將蜾蠃的捉蟲現象,編造成俗語,即“鴛鴦咬蟲做囝”(蜾蠃咬蟲做兒子。台灣人則說“鴛鴦咬蜘蛛做囝”),就是指拿取人家的東西來充門面炫耀之意。例子:“伊甘哪‘鴛鴦咬蟲做囝’,專門抄儂兮文章摕去發表。”(他好比蜾蠃咬蟲做兒子,專門抄襲人家文章拿去發表)。無論是捉取蟑螂或蜘蛛等昆蟲,都是蜾蠃幼蟲的營養食物,民間誤解為代為產子或做其兒子,因此衍生了此類俗語。

         我國常見的土蜂,是黃色細腰蜂,另外有一種是青色體的,叫做“青蜂”。它們銜泥做巢,當捉獲其他昆蟲進入後就產卵,並把進出口封住,直到幼蟲長大後破巢而出。通常它們會在建築物或野外地方築巢,多數選擇洋灰牆壁、木板、紙盒或塑料物上築巢,待幼蟲成長羽化後破巢離去,這個土巢就沒用途了。土蜂的土巢,福建話叫做“鴛鴦塗(土)”。

         民間土方認為鴛鴦土可治皮膚病,諸如生癬等皮膚病均可用之。用法是將鴛鴦土混合醋,也可以攙酒,攪拌均勻就塗抹在患處。多年前曾經患上皮膚病,老人家叫我採鴛鴦土攙和醋塗之,果然有效,很快就痊癒了。

         早期福建人取名字,常見“鴛鴦”,那是取自鴛鴦水鴨,寓意成雙成對,恩愛不離,幸福美滿。不是本文的昆蟲“鴛鴦”(蜾蠃)。鴛鴦通常見於女性名字。男性極少,昔年馬印對抗時期的十三名死囚事件,其中有一位男性就取名“鴛鴦”,他是福建人,不過他的羅馬拼音名字,卻被媒體界的朋友譯作“萬友”,福建話的鴛鴦讀音近華語的萬友,數十年來被訛譯迄今未被人發現。

《星洲日報·活力副刊》圖文:李永球。2020·12·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